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面临新考验
2013-01-11   作者:樊志刚 何崇阳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去年是商业银行“历经风雨考验”的一年,但全年信贷投放平稳增长,基本符合预期。今年将是商业银行“继续迎接挑战”的一年,经济不确定性仍然很强,有效信贷需求将获有效支撑,但信贷投放出现跳跃式增长的几率较小,预计全年新增规模为9万亿元左右。“为跨越转型发展的分水岭”,商业银行应着力解决好转变信贷业务发展方式、注重存款稳定增长等问题,实现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新情况、新特征与新问题

  去年商业银行可以说经历了一年的“风雨考验”。但受惠于宏观经济的逐步企稳,得益于自身的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在去年仍然实现了总体平稳发展,新增信贷规模完成或略超年初我们的测算目标。但与此同时,全年信贷投放又面临着与之前不同的新情况,运行轨迹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并反映出一些新问题。
  1.去年全年新增信贷总量基本符合预期,投放时序呈现“前弱后强”、“短多长少”特征
  首先,从全年信贷投放的规模看,截至2012年11月份,人民币信贷已经累计投放7.75万亿元。年内四个季度信贷投放的节奏基本符合3:3:2:2比例,其中,前三季度分别达到了2.46、2.40和1.87万亿元。如果宏观经济企稳态势稳定,12月份新增信贷运行趋势平滑,当月投放规模维持在5千亿元左右,那么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8万亿元,基本符合我们年初对于2012年全年信贷投放的预期,有望完成或略超年初我们测算的目标水平。
  其次,从2012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时序特征看,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轨迹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前弱后强”趋势明显。2012年初及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莫测难定,出口形势难言见好乃至更加艰难,GDP增速第一季度勉强守住8%、第二季度降至7.6%。同时,经济结构加大由“重”入“轻”(由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转变调整力度,高速铁路等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开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就由上一年的25%左右降至21%以内。此外,房地产从严调控措施未见松动,中小企业融资生存维艰,个人贷款等出现风险预警。房地产开发投资承续上一年的趋弱态势,累计同比增速分别降至第一季度25%左右和第二季度20%以下的低位水平。
  与此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投放明显减速,且票据融资占比过高,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较为突出。2012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就未达成“早投放、早受益”的信贷投放计划。进入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人民币信贷投放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4~5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6818和7932亿元。但随着2012年下半年中央启动宏观预调微调政策,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推进“营改增”税项改革,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民间投资,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持续发力,国内经济开始探底企稳。进入2012年三季度,7~9月份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5401、7039和6232亿元。进入第四季度以来,虽然人民币贷款投放较上一年同期略微少增,但票据融资继续呈现净转出态势,进一步佐证了企业融资需求趋旺、实体经济探底企稳的趋向。
  最后,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结构看,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短多长少”特征。2012年初及上半年,由于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微观经济主体活跃度减弱,企业融资多体现为维持经营或者短期现金流支持。同时,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趋势及盈利前景的不明朗判断,商业银行风险预期取向明显更为谨慎,发放中长期贷款显著减少。针对基建类贷款等大规模融资需求,主要采取“加快贷款周转力度”手段,收回再贷成为主要模式。对于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绝大部分体现为1年期以内的贷款品种,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等占比明显较高。
  2.金融脱媒化趋势加剧,已经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及盈利水平
  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2005~2010年本外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由85.8%不断下降至58.5%,5年间累计下降了27.3个百分点。自2012年8月份以来,人民币贷款投放在融资总量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左右,9~10月份分别达到了37.9%和39.1%,由前两年约为50%以上的水平又跌落到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除了人民币贷款、股票融资外,构成社会融资规模的各类渠道中,企业债券融资活跃,并在年内7月份占比达到23.6%,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融资渠道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持续加剧,商业银行最为倚重的区域支柱企业、行业主导企业等重点优质客户,优先通过股票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来满足资金需求,这一方面替代了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对增量贷款的议价空间形成挤压,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带来压力。此外,金融脱媒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商业银行存款分流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资金来源中理财产品的份额占比迅速上升,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影响到传统业务空间和重要经营基础。
  3.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的冲击
  1996年我国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截至目前国内货币市场的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利率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2012年6月份,央行在宣布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同时,又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7月份,再次非对称降息,并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这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利差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盈利压力。
  根据我们的静态测算,2012年上半年如果NIM下降1个BP(基点),将分别影响五大银行(工、农、中、建、交行)的折年化净利息收入超过50亿元。2013年,随着存贷款重定价的完成,利差收窄影响将更加明显,这将直接拖累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利润增长。
  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有所尝试,譬如贷款利率协商以及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等。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必将对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形成较大的冲击。

  二、今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面临更多考验,但仍会保持平稳态势

  2013年宏观经济将由“基本触底”向“稳中趋升”转变,货币政策有可能转向中性偏松,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获有效支撑,但不会出现跳跃式增长,增幅仍将保持在适当水平。
  1.新增信贷规模将维持在9万亿元左右
  自2011年10月份宏观调整政策基调放松以来,人民币贷款的单月增速就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其中,2011年第四季度的单月信贷同比增速降至略低于16%的水平;2012年,由于宏观经济发展出现波折,金融脱媒由“隐”入“显”,四个季度内的单月信贷同比增速分别下降至15%、略低于16%、略高于16%和略低于16%的水平。
  目前国内经济运行已现“见底”迹象,但受经济发展“换挡”进入“次高速增长期”以及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预计2013年宏观经济的回升力度有限。与宏观经济的回升节奏保持基本一致,商业银行2013年信贷投放也将基本维持与2012年较为类似的运行轨迹,预计最高的单月信贷投放规模可能超过1万亿元,在最低投放的月份将达到6千亿元左右,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有望达到9万亿元左右。
  2.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将获有效支撑,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新兴产业领域崛起具有较大融资需求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宏观调控转向“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继续启动一批大型建设项目、保障房、农业水利、社会服务等重点项目,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也是商业银行摆布信贷投放格局的重点关注范围。
  国家仍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继续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范围,加大对技术创新和改造的财税支持力度,来激发新兴产业领域的活力、动力与实力,为商业银行寻找新的信贷增长点提供了可能。
  中西部地区由于对外向型经济的依赖度相对较小,在最近几轮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东西部之间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推进,当前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明显快于东部,固定资产投资也表现出更强的动力。缩小区域发展级差、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进步也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挖掘信贷投放潜能提供了空间。
  由于2012年的先后两次降息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推进,收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的压力已经逐步显现。随着存贷款重定价的完成,2013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平稳增长将面临更大压力。此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承压较重。为实现盈利的可持续增长,商业银行也存在着加大信贷投放、实施“以量补价”策略的冲动。
  3.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出现跳跃式增长的几率较小,增幅仍将控制在适当水平
  宏观经济企稳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投资拉动的信贷需求也将走出一个平滑的轨迹。当前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还难以完全填补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腾出”的空间,还暂不能完全支撑商业银行未来信贷增长的大局,商业银行2013年新增信贷出现猛增快涨的可能性不大。
  资本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要求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和资本集约之间做好权衡。《巴塞尔协议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对商业银行资本提出更高要求,统筹处理好信贷投放与盈利增长之间的关系已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正在实施战略转型战略,不断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但商业银行关于新兴信贷增长点的发掘定位、对象识别、风险判断以及信贷格局的重新摆布,都需要一个“自适应”的过程。
  最后,去年表面上经营向好的企业可能将风险带入2013年,商业银行届时也将面临更大的贷款质量和风险防控压力。基于对2013年的宏观形势和信贷风险判断,商业银行对信贷投放的态度也将更为审慎,也使得商业银行2013年信贷投放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态势上。

  三、今年商业银行发展信贷业务面临几个重要问题

  1.转变信贷业务发展方式
  首先,商业银行将注重新增信贷的权衡取舍和既有存量的“进退”调整。一方面,商业银行将注重信贷增量的权衡取舍,识别好、摆布好、运用好信贷投放格局;另一方面,还将注重信贷存量的“进入”与“退出”,以更好的“进”实现科学的“退”,更加注重银行信贷投放的主线、专长与风险偏好。
  其次,商业银行将注重紧抓中小业主和城市新富阶层崛起带来的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机遇,推动信用卡消费、个人信贷等金融业务进入高速增长通道,这又将为转型发展铺就一条新路。
  最后,2012年上半年,央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发文通知,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这被视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时隔7年后的再度重启。商业银行将积极运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手段,积极化解流动性及资本压力。
  2.注重发展存款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将注重实施主动负债操作,适当降低负债集中度,拓展多元化的负债来源,吸收低成本存款资金来源,有效均衡付息成本和市场份额的关系,实现负债资金的整体成本最优。
  新的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将注重发展稳定性更强的存款资金来源,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阶段性偿付压力,满足监管当局关于流动性的相关要求。
  着力发展存款业务,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有效发展信贷业务的充分条件。商业银行将注重以存款为代表的稳定资金来源来支持资产业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的匹配均衡关系。
  3.以综合化经营破除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影响
  商业银行将注重构建跨越传统银行、投行、信托、证券、保险、基金、租赁等综合化经营平台,注重发挥不同业务之间的协同优势,把握债券承销、财务顾问、银团贷款、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新兴业务机遇,推进实施真正的、高层次的转型发展。
  商业银行将注重加强利率定价能力,提高利率定价的及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注重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寻求金融市场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注重收入及利润来源重心向非存贷利差领域转换,发挥综合化业务框架下不同业务条线之间的业务协同、业务互补以及风险分散、风险抵补效用。
  4.以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为契机,寻找新的信贷发展蓝海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将快速推进,将衍生产生庞大的社会需求,成为宏观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引擎,并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商业银行将注重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点和前景,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理解并运用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发展规律,合理布局城镇市场,确立适合于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服务模式,把握城镇化进程所蕴含的丰富金融发展机遇。
  同时,我国核心发达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步伐明显提速。国家先后出台长、珠三角区域规划,着眼于统筹区内共同优势、优化区内政策、鼓励资源跨区流动和形成统一市场。这将加速区域城市群带的形成,进一步完善和延伸区域内的各大产业链,并将整体降低区内经济发展的成本。因此,商业银行将注重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契机来丰富自身业务的层次与内涵,并进一步扩展业务、产品及服务外延,抢抓区域一体化发展所派生创造出的大量新兴金融需求。
  5.紧抓金融改革政策“窗口期”,加速实施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
  “金融业十二五规划”出台,为今后一段时间金融发展改革确定了基调和方向,并为商业银行推进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带来难得的政策“窗口期”。同时,“温州金融改革总体方案”、“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方案”以及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福建平潭等一系列区域性综合金融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将迎来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的高峰期。
  商业银行将注重依托上述全国及区域性金融综合改革方案出台的政策机遇,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区域内金融机构的金融率先改革经验,注重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先行示范和辐射拉动效用,并为各行系统内推开创新产品及服务、拓展市场机遇、推进体制机制变革提供重要的范例与指引,激发新的改革活力和发展动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商业银行受困75%“红线”各方论剑存贷比走向 2013-01-04
· 觊觎贸易链金融机会 商业银行杀入电商领域 2012-12-28
· 全能银行: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 2012-12-27
· 商业银行:2013年的机遇和挑战 2012-12-24
· 阎庆民:“十二五”是商业银行转型重要契机 2012-12-1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