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
2012-12-18   作者:叶琦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思路决定中国未来方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城镇化”首次单独列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凸显出这一“中国发展的大战略”的重要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镇化则“制造需求”。不仅是人口进入城镇后的消费需求,还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需求,这是巨大的“累积效应”。有经济学家估算,我国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能带动居民消费总额增加1200亿元。培育得当,城市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被视为“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不过,数字背后有隐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2.5亿农民工参保者不足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
  一系列新闻事件,也佐证着这样的数字。从郑州到大连,连续发生农民工在城市中冻死的事件;农民“被动上楼”、耕地“占优补劣”,不时引发争端……城镇化,绝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
  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说,“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低质量的城镇化,根源在于缺乏系统性配套。从土地制度到户籍管理制度,一系列限制让高速经济增长之下自发的城镇化,成为一种稍有些跛脚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80%,甚至更高。中国的城镇化,依然有着广阔空间。不过,未来城镇化的跃升,不仅是量的积累,更应是质的变革。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要求,应该“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制度的改革,才有城镇化巨大红利的释放。高质量的城镇化,只能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来完成,让要素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才能完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打破二元结构的户籍坚冰,才能形成一个更健康、更合理的人力资源市场;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也能为进一步的城镇化提供更多资金支持。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将合理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末端治理相结合,为城镇化造就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避免与民争利、公益缺位、功利上位等现象的出现。
  中国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有人看好,有人唱衰。不可否认的是,潜力巨大,挑战也巨大。从“刘易斯拐点”到“中等收入陷阱”,许多险滩需要突破。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寻找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城镇化的推进,或可成为一个突破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市场化改革:超越搞试点设特区思维 2012-11-29
· 铁路小范围试水会员制 专家:市场化改革的有益尝试 2012-10-19
·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解决好四大难点 2012-09-24
· A股需要真正的市场化改革 2012-09-07
· 周小川:交易商协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推动债市发展 2012-09-0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