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型城镇化成为结果而非手段
2012-12-14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据报道,12月15日至16日,中国政府将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并部署工作任务,会后还有一些重要财经部门的高层人事调整。
  十八大后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经济策略变化,比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提法变成了“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一“新四化”为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简单地归纳一下,“GDP中心主义”是被削弱了,“新型城镇化”则被突出了。
  “新型城镇化”是个非常明智的提法。以前最流行的是“高密度的超级都市圈”的呼吁,这来自于很多学者的幼稚“比例对应”,比如他们会说,“日本的三大都市圈吸引了90%的人口,而中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也应当如此。如果没达到,就意味着城市土地的集约程度还不够。”这种愚昧的“比例要求”忽略了数量级的不同。因为日本的三大都市圈只不过吸引了2亿不到的人,如果中国三大都市圈也这样做的话,以全国土地9.42%吸引12亿人,我们不知道这些土地的饮用水、城市径流、交通网络、环境和医疗等等能否具有如此大的承载力。这同时意味着其他2亿-3亿人分布在91%的土地上,这些地方将出现世界上最可观的“人地拥有”宽松的关系。
  我们坚持认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不可以拿任何国家来做参考的,因为人类第一次发生10亿规模以上人口的城市化,而在过去我们只见过最多4亿级人口国家的城市化浪潮。
  强调“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是对过去“超级城市化”的纠正。我们认为,它的本质含义,不再以社会工程的方式来追求城市的高密度,而是考虑到人自由流动的合理性。实际上以高密度导向的超级城市化似乎创造了51.2%的城市化率,但很多是“伪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即1.45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却留不下来,但被纳入硬性城市化率计算之中。
  大城市的农民工在城市形成收入,但却很难在城市消费,他们会在农村附近的小城镇买房,作为未来的安宿。与之相反的是,而城市边缘的农民因城市扩张,“被城市化”,有住房但没有收入流,上楼致贫。一些政府疯狂撤并学校,目的是迫使农民家长必须为孩子的教育而进城买房。“城市化率”正在取代GDP数字,成为新的考核神话。
  在目前条件下,将1.45亿农民工真正安置在城市,是需要大量的福利支出的,即使不考虑官僚系统的截留,也形成巨大的财政赤字,使得动力不足。所以原来的城市化和房价卖地策略必然是“破产”的。人不能完全“被城市化”,最终人是要用自己的自主意志来“寻找”合适自己的城市化。
  城市化率肯定会继续上行,但节奏交给自然演化的秩序。相信速度将越来越慢。有些人喜欢土地高密度,有些人喜欢低密度的人地关系,有些农村人当农民当够了,要成为城里人,而有些城市人则喜欢成为新农民。正确的城市化逻辑是,创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条件,让热爱城市的人有能力去适应城市生活,让人们选择他们喜欢的人地比例关系。让“新型城镇化”变成中国未来的经济引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可资利用的手段。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征地改革是新型城镇化切入点 2012-12-14
· 新型城镇化助社会保障进入黄金时期 2012-12-13
· 中国新经济增长动力寄望新型城镇化 2012-12-12
· 新型城镇化须从土地确权上做文章 2012-12-11
· 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引发热议 2012-12-0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