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进入“大缓和”时期?
2012-11-23   作者:袁源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同成熟的七国集团经济体相比,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而且这一区域在2002年-2011年间的发展比1988年-1997年这十年更稳定。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大缓和”时期,表现为高产出、低通胀,同时产出和通胀的波动幅度明显下降。现在这一标签会否贴在亚洲国家身上?
  亚洲经济体通常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闻名世界,但其经济增长稳定性却欠佳。在1996年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五大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经济增长率在7.5%至-8.3%之间摇摆。即使是目前,一些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如泰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其经济增长波动仍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而如今,一些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越来越依靠内需驱动经济。今年第三季度,家庭消费的增长为印度尼西亚贡献了一半的GDP增长。经常项目盈余能够反映其对国外需求的依赖程度,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总额在2008年至2011年减少了一半以上,预计今年将出现进一步下降。
  亚洲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亚洲人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决策者面临着两难境地。他们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捍卫其汇率,但这会为他们从外国借款增加障碍。他们也可以通过下调利率使本国货币贬值,但这会导致外债负担增加,同样为借款设立障碍。
  在危机之后,亚洲经济体逐渐摆脱这一陷阱。大多数国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硬通货储备,并逐渐清偿在外国银行的贷款。这使决策者能够在经济放缓时下调利率。
  而对于亚洲经济的波动缓和,一些经济学家表示忧虑。“金融不稳定论”的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认为,经济波动下降将允许企业和家庭获得更多贷款进行投资。在明斯基的模型中,稳定的经济最终会变得不稳定。过度杠杆率无法通过更加乐观的情绪来维持。运用杠杆的目的并非为了使经济快速增长,而是稳步增长。汇丰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弗雷德里克·诺依曼也认为,虽然信贷扩张可能代表健康的“金融深化”,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这是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原因之一,但是上升的杠杆率也可能对经济稳定造成威胁。
  亚洲的决策者并没有接受西方所信仰的金融体系可以“自我修复”的观念。亚洲率先从宏观角度对金融体系进行审慎的监管,以在不提高利率的情况下遏制过度的信贷和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驱使他们在经济增长放缓时降低利率,也允许他们在面临金融系统流动性过剩的威胁时提高利率。诺依曼认为,如果稳定的经济增长允许贷款人或借款人过度借贷,他们将“播下导致自身毁灭的种子”。(原文选自《经济学人》杂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第28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阿联酋开幕 2012-11-23
· IMF官员:亚洲经济已经企稳 2012-11-22
· 亚洲经济加速绿色转型 2012-11-22
· 阿美亚洲总部落户北京 2012-11-19
· 亚行行长:亚洲国家增长应转变依赖出口到增加内需 2012-11-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