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储蓄率有点高
2012-11-21   作者:周小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作为全球储蓄率位居前列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这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当前,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双重挑战,提振内需、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专家认为,应当逐步降低当前过高的储蓄率,优化消费金融环境,努力提高居民生活保障,让他们敢于消费、主动消费,从而加速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推动经济转型。

  储蓄率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公布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中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结构已严重失衡。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进行分析,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对于中国长期保持高储蓄率的原因,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分析:第一,储蓄跟文化有关系。亚洲人有节俭的习惯,亚洲国家的储蓄率都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第二,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很多人储蓄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未来不时之需,比如用来解决失业、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我国的消费金融不够发达。在当前情况下,我们目前可能要攒二三十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如果消费金融很发达,可能就不需要储蓄,而是用信贷的方式来完成这个消费,这样就可以降低我们的储蓄率;第四,国内的消费有一些被低估了。因为目前有很多服务类的消费不在我们统计范围之内,或者很难精确的统计,比如像租房子的开支也是重要消费内容,但目前却很难在税控范围之内。

  过度储蓄阻碍经济增长

  与储蓄率居高不下相反的是,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却在减弱。2011年初,央行公布的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高达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进行问卷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长时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这种不平衡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阻碍,保持GDP的持续平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就是最终需求不足。
  “过高的储蓄率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曾刚认为,储蓄率过高可能导致消费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短期内任何的生产最终是要面对消费的,不管投资再多,在形成生产能力之后,都需要产生效益,也就是说你的产品要卖得出去,要有人买你的东西才能维持生产。所以储蓄率过高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话消费不够,不足以消化产能,企业的利润恐怕就很难保障。
  但是,这也并不表示一个国家的储蓄率越低就越好。曾刚表示,储蓄率过低可能会导致消费过度的膨胀,这种消费也是不可持续的,它会产生一些虚假的繁荣。尤其是像美国,储蓄率很低,但是消费却很高,超过自身借贷能力,资金又没有相应来源,就会形成一些信贷的膨胀。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就和这个有一定关系,所以储蓄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好的。

  降低储蓄率至合理水平

  “所以,我们应当降低储蓄率,保持储蓄在合理、适度的水平。”曾刚表示,我们不能简单参照美国的标准,而是要找一个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标准,进行适度调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总需求结构变得更加优化。为此我们要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失业救济等一系列的保障,使人们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此外,要适度发展消费信贷,优化消费的环境和消费金融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我们降低储蓄率,优化经济结构。
  除降低居民储蓄外,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还应该通过以下措施来降低企业和政府储蓄率。第一,降低并消除能源及其他资源、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扭曲,提高环保收费;第二,通过加大政府在社保、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的支出,扩大国企分红比例,加大对居民的收入再分配,将部分国企股份注入社保基金;第三,发展金融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帮助企业更好地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第四,对税收和公共财政体系进行改革,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从投资和土地出让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周小川:必须对高储蓄率保持警惕 2011-05-20
· 美储蓄率提高是向恢复均衡增长迈出的一小步 2011-03-30
· 高储蓄率背后“潜伏”的是性别压抑 2010-02-24
· 提高家庭收入是本 降低储蓄率是末 2010-02-08
· 周小川: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 2009-03-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