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购和降准两种工具不可偏废
2012-11-07   作者:唐杰(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主任)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自6月下旬以来,央行持续大规模逆回购,目前存量规模在7000亿元左右。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自5月18日以来一直保持在20%的高位,市场的降准预期屡屡落空。
  逆回购之所以取代降准成为央行投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逆回购更加灵活。逆回购一般期限较短,以7天和14天为主。到期之后,资金就会回笼。通过逆回购既可以投放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又能随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规模甚至转变方向。在当下,这种灵活性尤为重要。一方面,CPI同比已降至2%左右的较低水平,随后很可能反弹,货币政策有可能需要重新趋紧;另一方面,外汇占款有望重新增长,恢复其货币投放主渠道的地位。9月外汇占款相比上月新增1307亿元,总规模继3月份之后再创新高,扭转了此前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趋势,充分说明了趋势转变的可能性和政策保持灵活的必要性。
  其次,逆回购更加低调。逆回购操作频率高,一周可以有两次操作,不断有逆回购到期并有新的逆回购取而代之。鉴于这样的特点,逆回购的社会关注度较低。相比之下,降准最多一个月才有一次,公众已对准备金率的作用以及降低准备金率的意义有了较好的认识。一旦降准,所有人都知道央行又在“放水”了。在房价仍然较高、各界抱怨强烈的情况下,逆回购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暗渡陈仓”的效果,在投放流动性时遇到的批评更少,可以在技术上增加央行的操作空间。
  再次,逆回购可以实现对市场利率的引导。逆回购的利率是短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一种选择,能影响其他利率。央行逆回购可直接、及时反映利率政策信号,有利于加强引导市场预期,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央票利率也能发挥类似作用,但央票发行已停了九个多月,央行需要新工具。
  最后,逆回购让央行处境更有利。央行主要职责是投放或者回收流动性。相比回收流动性,投放流动性时央行更有话语权。比如在外汇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为了回收外汇占款投放造成的流动性,央行可以发行央票。但是央行没办法控制央票的需求量,能不能发行足够多的央票具有不确定性。在如今需要投放流动性的情况下,投放多少流动性则是央行说了就能算的。降准能够相对稳定长期的投放流动性,而逆回购在投放流动性方面更加不确定。通过采取逆回购,央行可以一直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市场需要不断关注央行的看法和操作。
  尽管逆回购具有上述优点,但与降准相比也有其不足。
  第一、对于流动性的需求方(商业银行)而言,逆回购的成本较高,而降准的成本较低。法定准备金目前的利率仅有1.62%,而最近7天期逆回购的利率是3.35%,14天期逆回购的利率是3.45%,它们都比法定准备金利率高了1.7个百分点以上。这1.7个百分点的年利差相当于0.14个百分点的月利差。对于目前的7000亿元逆回购存量而言,如果这些资金不是通过逆回购提供而是通过降准提供,商业银行每个月可以少付资金成本9.8亿元,四个月可以少付39.2亿元。从央行角度而言,一方面通过维持法定准备金率,从商业银行强制获得低息资金;另一方面又通过逆回购,将资金高息贷给商业银行。这很难说是常规做法。从道理上说,当需要投放流动性时,央行首先应减少强制性的资金回收。在老牌市场经济国家,公开市场操作(包括逆回购)是央行推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是非常罕见的。但对于中国而言,法定准备金率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需尽快恢复到常态。
  第二、央行逆回购主要面向几家大行而非面向所有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更加间接而冗长,难以像降准那样有迅速而广泛的影响。
  除了需要看清降准的好处,还要避免对于降准的误解。实际上,降准对于楼价的影响比较间接,最能推动房价的是降低利率。更低的利率不仅意味着存款者的利息收入更低、买房的机会成本更低,还意味着买房的利息负担更低。出于控制楼价的目的,需要保持利率的稳定,而不是避免降准。降准会影响货币量,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但不会影响官方利率,特别是不会影响官方制定的存款利率。
  因此,当新增外汇占款不足时,需要考虑综合采用逆回购与降准来投放流动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央行今日逆回购2770亿元 净回笼可能性加大 2012-11-06
· 央行大手笔逆回购并非应时之举 2012-11-05
· 央行频繁逆回购 应对热钱炒A股 2012-11-05
· 天量逆回购助翻红 多头再添底气 2012-10-31
· 央行3950亿逆回购创单日新高 2012-10-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