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莫言那样铭记“饥饿”的历史
2012-10-16   作者:翟春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10月16日是第21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日前向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发出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国家粮食局倡导本系统职工进行“24小时饥饿体验”,当然不错。并且只是倡导,并非强制,一些网友讲“饿出病来怎么办”,是杞人忧天了。但也正因为是“倡导”,那么到了16日,是否真有干部去体验、有多少干部去体验,也就不能不让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可以扯得远一些。在不少宗教习俗中,也有在某一日“禁食”的传统。当然他们“禁食”的目的并非为了体验饥饿,而是要通过禁食表达一种宗教情怀。宗教习俗中的“禁食”基本上也是凭自觉,而且绝大多数教众也都能做到自觉,原因无他,因为“人人心中有神明”。为什么要扯这个?我想说的是,国家粮食局倡导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要真正实现“体验”的意义,同样需要广大粮食系统干部有那么一种“宗教情怀”——你必须心里装着粮食安全,心里想着全球还有超10亿人处于饥馑,你还必须有着对职业精神的尊重,否则,你怎么可能认认真真的去体验饥饿?
  话还可以扯得再远一些。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这几日中国社会的大事,究竟是什么促使莫言走上了文学道路?莫言说,是“饥饿”。可能现在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饥饿,而莫言那一代人则对“饥饿”铭心刻骨。1955年出生的莫言正赶上从1959年到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他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莫言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味道好极了”。但莫言其实还是很幸运的,说其幸运,不是因为他成了大作家,成了诺奖获得者,说他幸运,是他毕竟度过了灾难。那个时代,饿死了多少人啊!
  莫言对饥饿的记忆,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那并不是一场单纯的天灾,天灾之外还有人祸。那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时代,那是一个“亩产万斤”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遭遇的天灾少吗?哪一次不是“百年一遇”?但哪一次出现过饿死人的事情呢?这里也有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当年会饿死人,放到今天就不会?国家粮食局发起的“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目的是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这个目的当然很好,但粮食安全的最大关键其实不在这里,粮食安全不是节约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机制生产出来的。我们在进行“饥饿体验”的时候,应该匀出一些时间来“回味”历史;我们尤其要警惕对历史的遗忘甚至美化,绝不可以重蹈历史的覆辙。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体验饥饿总比高谈阔论好 2012-10-16
· 厂家大玩饥饿营销 国人热衷“小富即奢”多为炫耀 2012-08-12
· 饥饿催生灵感 属于方便面的年代 2012-06-05
· [关注]网民议苹果停售:“饥饿营销”玩过火了 2012-01-17
· 《30岁,饥饿感比什么都重要》 2011-11-2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