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舆论请不要误导公众
2012-10-11   作者:刘敬元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日前,某著名财经节目就“保险,保不保险?”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嘉宾的口径基本一致,中国保险问题多多,简直一无是处了,节目还提供了诸多欧美保险行业的经验,提供给国内保险做参考。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观点对立的两派在贴吧、微博、论坛的激烈口水战。保险从业人员大多认为节目中几位评论员对保险一无所知,且对该节目内容给保险行业形象造成的恶劣影响表达了不满。支持该节目观点的网友则通过自己或周边亲朋的“真实被骗”经历做出响应,且表示更加坚定了不买保险的决心。
  当然也有一些相对理性的声音出现,“想靠保险赚钱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保险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保障上,拿不到保额就说明你平安无事。现在保险营销员就是夸大保险赚钱的功能,所以说是骗子。但这并不是说保险就是骗子。”某网友表示。
  跳出本期节目,媒体的负面报道究竟能对保险业起到怎样的影响?这是笔者想略抒愚见的。
  笔者认为,要分析媒体负面报道所引发的效应,可以从保险业的几大主体来逐一分析。
  保险业涉及的几大主体,首先是保险公司、专业中介(本文对此以下统称险企),其次是庞大的保险营销员等从业人员,再就是监管层,最后还包括保险的受众。
  根据笔者的了解,一则针对保险的不太寻常的负面报道出来后,会引发当事险企的高度紧张。他们首先会做紧急公关,通过各种途径澄清或声明,更为尽责的险企品牌宣传部会将问题反馈给业务部,并协调改善解决问题。
  但这并不代表,媒体越多的负面报道,或彻头彻尾的负面报道,就越能帮助改善保险行业现象。
  这里的逻辑就在于,一旦有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时,险企见怪不怪,只会疲于公关,无暇甚至无心管控。因为无论怎样都不可能避免某些极个别违规情况,且越严格要求,管控边际成本越高,最后险企干脆放弃治理,对违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认为完全依靠负面报道就能敦促险企改善业务或加强自控,想法有些天真。
  其次,对于另一大主体——保险产品的受众来讲,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本就没有完全接受保险,看到保险的负面报道不断,只会让他们更远离保险,对保险恐避之不及。如此一来,渐入瓶颈的保险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局面将更难以打开。
  而从代理人的角度考虑,在目前保险环境下,面对严格的考核制度,代理人要生存要生活,就只能过度“热情”推销。若老百姓竞相逃避保险的话,行业的误导乱象恐只会继续恶化下去。
  媒体面对压力也会选择引人眼球的业内负面话题或新闻点做报道,但一味这样做的后果将或许是,不知不觉中助长行业伤疤的扩散。一旦保险业的问题从行业内被提升至整个社会层面,保险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退一步讲,即使国内的保险业再乱再差再不济,但没有保险的经济,还可以想象吗?何况保险本身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现在出现问题并不代表保险的性质发生变化了。
  水至清则无鱼。任何东西都不是完美的,保险亦是如此。要求精益求精是对的,但纠结于问题不放,将存在问题的保险业一棍子打死,却是媒体的误区。
  无论如何,揭人短处,戳人伤疤都是心理不够健康的行为。作为舆论导向的媒体,更应该注意自身的“健康”,正确引导,不仅能给公众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也树立了媒体自身具有公信力的健康形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郎刘之争”最大意义应在推动保险业改革 2012-10-11
· 中国保险业被指暴利行业 中国人寿勉强收窄跌幅 2012-10-10
· 保监会:中国和东盟应在三大领域加强保险业合作 2012-09-28
· 上市公司内控披露呈上升趋势 金融保险业全部披露 2012-09-26
· 保监会:支持汽车企业代理保险业务 2012-09-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