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特别需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2012-09-26   作者:潘正彦(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不管是货币政策取向,还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在一定时期都应该是明确的、透明的。否则,不管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投资,还是作为服务于经济主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失去方向,举棋不定,造成整个市场处于不稳定的预期和猜测中,失去政策实施的最佳时机。
  看今年以来的经济数据,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又一次进入非常敏感时期。各界对中国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或者已探明了底部、还是要走很长时期的低位徘徊等等可能走向的分歧,更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对全球新一轮扩张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涉及面有多广多深,我们看到的是对立的两种观点的争论。而从历史的经验看,这些无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判断,显然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过度否定和肯定、或者是过度夸大和贬低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都可能造成其他政策应对上的偏颇,并造成新的政策失误后果。显然,在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和外部环境都进入非常敏感的时期,笔者认为,明确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指向性和透明度已刻不容缓。
  首先,在这样一个中国经济走向的敏感期和外部货币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矛盾交织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指向性,假如举棋不定,甚至优柔寡断,那将失去政策实施的最佳时机。从客观上讲,目前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等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上是相对比较明确的。但是,作为在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货币政策的指向性却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不管是货币政策的指向上,还是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这种情况在2007年、2008年出现过,在2010年也出现过,有些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果在货币政策这样重要的政策选择和政策工具选择上再次缺乏透明度、指向性就有可能真的延误战机,失去对宏观经济的重大影响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指向性更加重要。透明度高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的同步性。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需要处理好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好通胀预期之间的辩证关系。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同情况,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的取向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但是,不管是货币政策取向,还是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在一定时期都应该是明确的、透明的。否则,货币政策目标和重点的不透明,就会造成整个市场处于不稳定的预期和猜测中,不管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的投资,还是作为服务于经济主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失去方向,举棋不定。
  其次,从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考察,当前迫切需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指向性。2008年至2009年,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下经济增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突出、已成经济的基本矛盾的时候,货币政策的重点毋庸置疑就是“保增长”。虽然对此后来有不少争议,有一些政策措施也确实值得推敲,但当时货币政策目标很明确,这一点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相对而言,2010、2011年上半年在防通胀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时候,货币政策目标却不够明确,直到通胀持续上升后,才明确将防通胀放在首位,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时机。美联储在推出一轮又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时候,不仅指向性很明确,就是刺激美国经济(尽管我们可以反对这样的目的);而且为了稳定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美联储还不断把政策的实施时间非常明确地告诉市场,现在大家都知道,美联储的零利率将一直延长到2014年底。显然,从刺激经济的角度看,美联储这样做稳定了市场预期,使得经济政策与经济运行能保持同步性。
  而在当下的中国,不管是企业、还是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早”就希望货币政策能够明确“转变”到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上,从而稳定预期,也迫切希望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能取得同步性。虽然,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今年以来央行已明显加快了货币政策节奏,加大了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但货币政策虽然已发出了信号,没有明确提出转向,这客观上还是对市场带来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如此,对商业银行也是如此,这是非常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的。以笔者之见,从中短期看,中国经济再次“过热”似乎很难,货币政策该不用担心再次出现2007、2008年那样的突然的断裂式或松或紧的政策变化,相反,不透明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
  再次,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看,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的要求更为迫切。一方面,透明度高的货币政策可以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行方向,使得货币政策更有针对性。在现行银行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M2仍然是主要的金融作用链,信贷规模依然是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最有力手段。因此,一旦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方向明确,商业银行和企业就会“联动”,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效果就会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方向明确以后,政策工具的运用也应当目的指向明确,更有针对性。当前一个显例,就是央行尝试用逆回购来替代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现在看来,两者的效果很不同,逆回购不仅没能有效缓解市场流动性偏紧的局面,还传递了不合适的政策信号。当前,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不仅是对银行正常运行的干扰,而且更重要的是扭曲了市场的资金价格和方向,也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不相符合。针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央行理该“有效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也可以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以保持货币政策操作的活力和有效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应适当加大货币政策“向上对冲”力度 2012-09-25
· 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 2012-09-24
· [思想•观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 2012-09-24
· 货币政策不宜进一步宽松 2012-09-21
· 长期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影响金融稳定 2012-09-2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