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重启改变银行商业模式
2012-09-10   作者:罗克关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上周银行圈内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不少中资银行在香港市场被机构看空,继而银行股价大跌,但上周五(9月7日)股市的强劲反弹,正稀释着市场弥漫的恐慌心态;第二件,就是以国开行为代表的新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启动,尽管市场参与各方都显得颇为低调,产品架构的设置也显得略为保守,但其重要意义却不容忽视。
  从实际效果讲,资产证券化业务与直接融资可谓殊途同归,其根本目的都是将风险向外分散。商业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固然能够有效满足经济运行对资金融通的需求,但是无法满足同时将风险融通的需要。间接融资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要么是银行资产规模无限制的膨胀,并带动海量的资本补充需求,要么就是在经济周期转换期间,遭受重大资产减记损失,成为吞噬银行资本的无底黑洞。
  这两种状况,各家银行自2008年以来都有极为深刻的切身体会。近年来香港市场针对中资银行的数轮做空行为,从根源上说正是中资银行无法摆脱单一依赖间接融资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经济增速面临由快到慢,资本投资效率由高到低的转折点上,银行贷款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启动以前,各家银行几乎雷同的资产结构,也极大地遏制了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能力。理由非常简单,在息差能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银行为什么还要花费更高的成本,去启动经营模式的转变呢?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读者对过去数年间银行的经营状况有了解,可以发现银行实际已经以各种方式寻求突破口。最早的做法是2009年间一度风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通过信托将贷款资产与理财需求进行对接,这已经是资产证券化的雏形。而在银监会明令禁止之后,银行还是找到了变通方式,就是通过信托以委托贷款方式打通资金的需求和供给。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因为银行承担了整个业务流程的风险,特别是银行通常还会承诺匹配贷款和理财资金滚动期之间的过桥资金支持。
  由此来看,本轮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重启,反倒多了一些“堵不如疏”的意味。此前两轮尝试,更多在于制度的引入,是自上而下的尝试。而这一次,市场已经有非常明确、也非常迫切的业务需求。可以想见,如果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稳步发展,当前困扰银行的各种资产腾挪问题,将可以正大光明地摆上台面来解决。
  毋庸置疑,规范有序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会让银行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样的一笔贷款资产,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机制下几乎必须持有到期,但引入资产证券化之后,银行可以适时将其转卖给市场其他需求者,将释放出的资本金投入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中去。这是不是很像股票或者债券的二级市场?没错,这就是信贷资产的二级市场。
  但是回到现实来看,由于监管层的审慎考虑,资产证券化试点暂时还很难满足银行灵活安排资本的目的。因为银监会下发的通知非常明确,商业银行必须对试点资产承担保底责任,而且自身也至少需要持有最低信用等级资产的5%。这无疑是一个折中的启动方案,但仍然值得各方高兴,因为这个事情总算又重新迈出了一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资产证券化重启有多重积极意义 2012-09-07
· 资产证券化无法节约银行资本 2012-09-06
· 债市创新 资产证券化担重任 2012-08-09
· 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开闸 2012-08-06
· 在金融稳定框架下 看资产证券化的重启 2012-07-2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