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发新股不能阻止市场下跌
2012-08-10   作者:肖国元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近来,随着二级市场不断走低,呼吁停发新股的声音又高调起来了。一网站就此发起调查活动,据说吸引了上万投资者,80%的人投票赞成停发新股。停发新股真的能提振股价,让二级市场牛起来吗?
  投资者呼吁停发新股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经验;二是停发新股可以改变二级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事情真是这样吗?

  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在20余年不长的A股历史上,停发新股倒是家常便饭。资料表明,A股市场至少出现过6次新股停发:
  第一次发生在1994年7月21日-12月7日。新股停发期间,沪指在当年7月29日见底325.89点后,于同年9月13日涨至1052.94点。这次停发发生在1993年以来熊市的末期,虽然大盘大幅反弹,但2个月不到又重现低迷,沪指回到500点附近。第二次从1995年1月19日到6月9日,停发新股不足5个月。当年2月7日沪指见底524.43点后震荡上行,5月22日最高摸至926.41点。这一次新股停发只是第一次之后的一个小插曲,唯一的结果是沪指在1995年5月的月K线上留下了长达226点的上影线。其后,市场重现弱势。第三次是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6个月内仅有两只股票发行,这段时间也被市场视为“暂停”新股发行。期间大盘有所反弹,从6月的最低点625点涨至9月最高点792点。10月后,大盘继续下跌到500点附近。
  如果将这3次新股停发连起来看,我们发现,实际上,沪指从1994年9月的反弹高点1052点之后又持续了16个月的熊市,直到1996年1月。可以说,是市场的低迷让新股发行停止了,但停发新股并没有挽救股市。
  第四次新股停发于2004年8月26日开始,于2005年1月23日结束,大盘先是反弹至1496.21点,随后跌至1200点附近。第五次是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因为股改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沪指于2005年6月6日见底998.22点。
  这两次新股停发出现在2001年之后的大熊市当中。其中,第四次的结果是沪指在当年9月的K线上留下了长长的上下影线,显示除了大幅震荡、宣泄情绪、让人有点快感之外,市道低迷局面没有改变。而第五次停发也同样没有改变市场趋势,沪指还创出了998点的新低。
  第六次从2008年9月16日到2009年6月29日。这一次发生在6124点之后的熊市中,停发新股时沪指跌破了2000点,处在熊市末端。到1664点,沪指下跌超过70%。其后股市大幅上涨到3478点。可以肯定,这不是停发新股促成的,而是大幅下跌与4万亿投资等刺激政策的结果。
  总结这6次停发新股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新股停发都发生在熊市末期;第二,停发新股后,指数都出现反弹,但为时不长,长则三两月,短则三两周,根本没有改变下跌趋势;第三,停发新股之后市场走牛不是新股停发的功劳,而是经济转势的结果;第四,管理层之所以停发新股,不是因为停发能救市,而是因为市场低迷。

  “供大于求”的逻辑错谬

  投资者呼吁停发新股的第二个理由是二级市场供大于求,停发新股可以缓和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对二级市场不利的失衡状态。很明显,这样的逻辑来源于商品市场的供求定律。
  众所周知,在商品市场,一旦供大于求,原来的均衡关系就会被破坏,导致价格下跌;而一旦供给减少,价格就会上涨。
  但是,我们同时要明白,“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的需求定律是建立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上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而言,第一个苹果的效用是100%,但是其后每个苹果的效用是下降的,等吃到第五个苹果时,其效用也许下降为零。因为他已经吃饱了,不再需要了。所以,当一种商品在满足了市场需求后,供应的增加必会导致价格下降。
  然而,资本市场上并不存在类似的关系,不受“供给增加,价格下跌;供给减少,价格上涨”规律制约。原因很简单,投资资本市场的目的是赢利,而人们赚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一点恰恰与商品效用下降相反。也就是说,只要能带来利润,股票是越多越好。
  由于不存在制约股票需求的边际效用下降规律,从整个市场来看,也就不存在“供求均衡”状态。人们不可能计算出实际市场中股票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位置,哪怕计算出理论上大概的位置也是不可能的。不存在均衡的可能性,没有比较的基点,也就无所谓“供过于求”,更没有“求大于供”之说。股价下跌是因为赢利能力下降;股价上涨是因为赢利预期向好。如果经济形势向好,市场预期向好,四面八方的钱会蜂拥而来,直至背离基本面,股价才会掉头向下。相反,如果经济前景暗淡,上市公司赢利大幅倒退,股票再少,也不会有人去买,直至跌无可跌,股价低到与基本面脱节。因此,股价的涨跌完全取决于公司的赢利预期,与股票供给没有因果关系。

  新股停发的基本条件

  也许,市场认为,出于顺从民意的考虑,为了拯救二级市场,管理层过去6次叫停了新股发行。这次管理层态度有变,坚持新股发行市场化原则,没有顺从市场呼声而停下新股发行步伐。然而,当今形势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管理层的态度,而是市场面临的新格局。过去停发新股都发生在熊市末期,那时市场低迷,股价低廉,新股发行无利可图。如今,即使二级市场低迷,但中小板、创业板的发行市盈率仍然不低,新股发行仍是有利可图的选择。加上经济转型、技术升级的压力以及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困难,对大批中小企业而言,IPO仍是上佳选择。所以,要想停止新股发行,只有一个条件,即二级市场进一步下跌,让新股变成烫手山芋。当然,管理层也可以假借民意而停发新股。只不过,这样也挽救不了二级市场下跌的命运。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停发新股无益改善市场 2012-07-21
· 证监会回应9大热点 不会因市场低迷停发新股 2012-07-15
· [博客]停发新股不如把好质量关 2011-08-19
· 停发新股不如把好质量关 2011-08-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