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壳”价值比风险警示板更重要
2012-07-31   作者:申屠青南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在上交所“风险警示板”呼之欲出的背景下,30日两市逾百只ST股跌停。分析人士认为,降低“壳”价值比设立“风险警示板”更重要。遏制垃圾股炒作,不仅需要在交易环节“出重拳”,更需要在发行体制和重组制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只有降低“壳”价值,才能从根本上压缩垃圾股借重组进行炒作的空间。
  根据日前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上交所将设立风险警示板。按照上交所上市规则被实施风险警示的股票及被作出终止上市决定但处于退市整理期尚未摘牌的股票,将进入风险警示板交易。风险警示股票价格的涨幅限制为1%,跌幅限制为5%。同一账户或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多个账户,当日累计买入的单只风险警示股票,数量不得超过50万股。
  这种“非对称”的涨跌幅限制无疑将产生重要市场影响,ST板块30日出现大面积跌停。不过,这种抛售状态能持续多久尚存变数。毕竟,距离这一新政正式实施还有近半年时间。在此期间,ST股仍可继续“讲故事”,未来一段时间内“扔垃圾”、“捡垃圾”仍可共存。如不想退市,目前看来ST股似乎只剩下加速重组一条“活路”,这会不会给投机者带来新机会?“风险警示板”抑制“炒差”的政策效果尚待观察。
  从根本上说,压缩垃圾股炒作空间,需要降低“壳”价值畸高这一不合理现象。
  相对于A股昂贵而抢手的“空壳”,在香港股市上股价跌至几分钱的“壳”公司比比皆是,一年成交量也没有几手。同样是垃圾股的“壳”,为什么在香港股市无人问津,而在A股市场如此吃香?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股票发行审核体制。
  不少想上市的企业,因漫长的审核期、不确定的审核节奏、高昂的IPO费用,转而借壳上市。这使多年来“壳”资源甚至奇货可居。数据显示,1-6月沪深两市共有7家上市公司披露借壳上市预案或草案,全部来自ST板块。
  长期以来,“壳”公司的生存空间,造就了市场“炒差”、炒重组的逻辑和惯性。原本亏损的公司,借助重组,变成业绩优良公司,股价往往一飞冲天,几倍乃至十几倍暴涨,类似“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屡屡上演。不仅一些机构投资者热衷于炒作业绩差的公司和所谓的“壳资源”,不少个人投资者也受“一夜暴富”的念头引诱,盲目跟风。
  一些业绩差的公司也在不断演绎“不死鸟”传奇,大量ST板块公司在四季度通过资产处置、债务重组和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进行利润操作,规避现有退市制度。这种状况无疑助长了一些投资者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营造这些公司即使连年巨亏也不会退市的景象,豪赌借壳重组、梦想获取暴利的闹剧不断上演。
  因此,遏制炒差,不仅需要在退市制度上发力,更需要在新股发行体制和重组制度上作文章。无疑,遏制“炒新、炒小、炒差”之风,引导市场理性投资、价值投资,是一项长期工程,监管部门需多管齐下: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引导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持续的分红机制,完善退市制度,大力推动和发展机构投资者,鼓励机构投资者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大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力度,努力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所有这些措施都是降低“壳”价值的有效手段,在逐项落实后,方能实现根治炒“壳”歪风的目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上交所:风险警示板拟于2013年初实施 2012-07-30
· 上交所为即将退市股设风险警示板 涨幅限制1%跌幅5% 2012-07-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