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也需要安全排涝系统
2012-07-26   作者:孙勇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暴雨成殇。这一次,处在伤痛中心的是北京,一个雄心勃勃欲跻身国际大都会的中国城市。积水成“海”,交通瘫痪,房屋坍塌,生命伤亡……这是7·21暴雨带给北京的重创。其中尤为令人痛心的,是37个生命在暴雨中消逝,而这仅仅是初步统计的不完全数据。
  面对暴雨的袭击,北京市从上到下积极展开抢险救灾,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应急排涝机制方面,北京市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对此,微博上有评论说:“一场暴雨,剥下了北京华丽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它和真正的国际大都市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一评论固然尖锐,却道出了公众的痛切共识。
  实际上,排涝系统存在重大缺陷,是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通病。只不过,理应成为市政建设首善之区的首都北京,在这次暴雨中所暴露出的排涝短板,更是加重了国人对于城市病的忧虑。由此生发开去,联想到中国经济,缺乏一个安全高效的“排涝系统”,不也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吗?
  和光鲜夺目的繁华街道与摩天大楼相比,排涝系统安放在不引人注目的位置。如果说前者是面子工程,那么后者就是里子工程,而里子工程对于民生的重要作用通常在特殊的时候才凸显。正因为如此,法国文豪雨果才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同理,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而言,安全的“排涝”系统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经济景气时,这个安全“排涝”系统的作用也许不那么明显;而在经济不景气时,它将有效发挥舒缓社会矛盾,助推经济尽快走出困境的重要作用。具体到中国经济,我们认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成为这个安全“排涝”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不足之处依然明显,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两个“双轨制”,以及国家财政对社保投入比例偏低等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再加上经济转型的阵痛,未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乃至低速增长已不可避免,在此趋势下,被既往的高增长所掩盖的社会矛盾有可能集中爆发,因此,中国应及早未雨绸缪,提前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上做文章。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供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欧发达国家迄今仍未走出经济低谷,复苏步履蹒跚。尽管爆发了诸如“伦敦骚乱”或“占领华尔街”等活动,但美欧主要发达国家的根基并未动摇,社会从整体上看仍是稳定的。之所以如此,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功不可没。倘若没有福利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化解矛盾的稳定器,持续四年、迄今尚未散尽的金融危机阴霾,恐怕早就将欧美等发达国家拖进风雨飘摇的险境。
  自去年以来,在内外各种复杂形势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承受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将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应大力推进。目前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并不算低,只要统筹得当,政府完全有能力充实社保基金,进而在此基础上完善社保体系。而在破除社保“双轨制”方面,政府也应顺应公民社会的平等诉求,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
  还有一点必须看到,长期以来GDP处在中国经济舞台的中心,社保体系相形之下像个幕后的配角;前者攸关政绩与官员的升迁,后者在政绩考核中则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必须改变。否则,不仅大力充实社保基金的愿景难以实现,违规挪用社保基金的事情还会变着花样上演,从而使得社保体系的完善进度继续落后于公众的期待。
  中国经济安全“排涝”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中,还应包括一个符合公平原则、受到有效约束的财税体制。简而言之,这个财政与税收约束体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算与税收遵守法定原则;公务经费必须严格监督;精兵简政;富人合理多征税,穷人少征税或不征税;前瞻性的灵活减税政策,主要针对经济不景气年份的民营中小企业;与民众共度时艰的减薪或减福利政策,主要针对政府官员。
  经济不景气的年份,企业减税,官员减薪,压缩公务开支,是西方民主国家的通例。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复苏有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明确提出压缩公务开支,最高决策层也表示要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但实际效果有待检验,尤其是各界寄予厚望的结构性减税,目前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局面应尽快改善。否则,等到经济恶化再用猛药,全社会将会付出更大的成本与代价。至于精兵简政和官员削减薪金福利,在中国目前还看不到动静,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它们终将会提上议事日程。
  期望风和日丽,警惕暴风骤雨——管理一个城市如此,治理一个国家亦然。下得决心,舍得投入,提前打造一个安全的排涝系统,防患于未然,是民众之福,也是国家之幸。而这,正是7·21暴雨之殇留给我们的警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超越速度激情构建中国经济安全航道 2012-01-19
· 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经济安全 2011-09-21
· 中国经济安全核心是金融安全 2011-07-01
· 跨国并购考验经济安全 2010-11-25
· 尽早构筑中国经济安全新边疆 2010-10-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