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取得进展 预定目标尚未实现
2011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
2012-07-11   作者:学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十一五”期间良好的节能减排效应在2011年未能延续。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2010年限制产能的反弹。二是2011年制造业和重化工保持高增长,造成了耗能数据的强势反弹。三是一些地区的领导发展观念仍然没有更新。四是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有限。
    “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实现万元产值工程能耗下降16%左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氨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幅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石油石化、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建材、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主要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课题组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为了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执行、切实推动“十二五”期间中国企业有效开展节能减排与转变发展方式,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新近推出《2011年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报告》。
    这是继2011年发布《“十一五”期间我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评估报告》后,第二次推出的关于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现状的权威性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十二五”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积极开展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完成低于事先的规划。

  一、2011年企业节能减排的成就

  2011年是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之年。在国内、国际因素导致需求放缓与实施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经济全年的增速达到9.2%,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从企业层面看,许多企业与重点行业通过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一系列措施的贯彻实行,践行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根本战略,为完成2011年节能减排任务做出了积极努力,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打下了基础。
   1.“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火热展开
    为了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在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创新的基础上,国家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该行动主要针对在重点耗能产业,如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9个重点耗能行业,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及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监督和考核,督促“万家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落实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强化对“万家企业”的节能监察,使“万家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统计,2010年全国万家企业共计17000家左右,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相比“十一五”期间的千家企业节能行动,这次活动的涉及范围更宽,除包含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外,还包含大型客运、货运、水运企业和沿海、内河港口企业,大型的宾馆、饭店、商贸企业以及高等院校等行业,节能力度更大。
  2.中央企业挑起节能减排大梁
  “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到2010年年底,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下降20.3%;五年累计节能1.75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节能量的27.8%。供电煤耗、吨钢综合能耗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中央企业节能减排保障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产业及能源结构趋于优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得到加强,循环经济模式逐步推进,管理水平扎实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011年5月,国资委召开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会议表彰了宝钢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油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32户“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优秀中央企业,总结交流了中央企业“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了“十二五”时期以及2011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实现万元产值工程能耗下降16%左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氨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幅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石油石化、电力、钢铁、有色、煤炭、建材、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主要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十二五”期间央企将继续加大退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领域的力度,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消耗少、排放低、可持续的产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节能减排的重点落实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上。
   3.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根据工信部统计,“十一五”以来,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由 2005年的15.9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24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由70.9%上升到73.0%;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比重由71.3%上升到77%左右。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要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工信部新近发布的《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预计实现节能量6.7亿吨标准煤。其中,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18%、18%、18%、20%、20%、22%、20%、20%、18%。
  2011年,电力、钢铁、石化、煤炭等重点行业继续贯彻落实“十一五”期间制定的节能减排方针,大胆创新,寻求新的、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各行业节能减排又取得了新进展。

  二、2011年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开局之年。在节能方面,国家发改委设定的年度目标是: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3.5%。 2012年2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1%,低于国家发改委此前设立的3.5%目标。因此,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12年的“两会”上坦率承认,2011年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得不够好。
  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工业用电增长快、拉动能源消费迅速增长是导致节能减排未完成年度预定目标的最主要原因。国家能源局网站显示,2011年工业用电增速大于全社会的用电增速。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12.1%,工业用电增长拉动能源消费增长5.2%,占工业产值70%的高耗能工业在前三季度拉动能源消费增长12.7%。上述数据充分表明高耗能产业2011年增长势头仍非常明显。显然,“十一五”期间良好的节能减排效应在2011年未能延续。究其原因,以下几点是2011年高能耗产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一是2010年限制产能的反弹。2010年为了冲刺完成“十一五”规划的节能减排目标,许多地区都实施了一些非常手段来控制部分产业的生产,特别是在后半年一些地方采取强制性行政手段拉闸限电,于是到2011年这些被限制的高耗能产业的产量都出现了井喷式反弹。
  二是五年规划的头一年通常都是投资的高峰年份,尤其是在2011年经济指标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保增长”,更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大铺摊子,着力于在制造业和重化工方面保持高增长。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方政府不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产业”,而大胆引入这些产业在当地落地生根,是导致节能减排工作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这些耗能大户,造成了耗能数据的强势反弹。
  三是一些地区的领导发展观念仍然没有更新。从深层分析,主观上看,一些地方官员仍然没有摆脱“GDP至上”的观念,没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理解 “发展是硬道理”的含义,还在一味地上项目、铺摊子。一些地方官员对完成2011年的节能减排任务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十二五”开头两年,节能减排考核会比较松,因此不太重视,不断将任务往后积累。这种情况,曾在“十一五”开局第一年出现过。 2005年万元GDP能耗指标未能完成任务,2006年该指标仅下降1.2%,远低于4%的年度目标。
  四是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有限,客观上看,能耗指标下降低于预期值说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成效有限。在产业结构尚未完成调整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能耗水平再度上升。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12年的“两会”上对此的总结是:2011年预期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原因很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我们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增长的方式还是比较粗放,结构调整还是滞后,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还比较大。显然,2011年的开局不利加大了“十二五”后四年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
  五是不同规模企业情况各异,从企业层面看,不同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及节能减排的基准点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许多大企业在“十一五”期间投入较多,凭借技术与管理的双因素驱动,“十一五”期间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已经达到一个相对上升空间较小的阶段,因而在2011年的节能减排推进中可能遭遇瓶颈制约。相比之下,许多中小企业虽然节能减排的空间较大,但却在技术上投入不足,或无力投入,管理上也较滞后,最终造成2011年的节能减排进展乏力。值得指出的是,一些新上马项目未通过环保评审,节能减排上不达标,因此拖了某些地区、某个行业节能减排的后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