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态仍是下半年货币政策基点
2012-07-05   作者: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易宪容

  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取决于三个因素,整体经济形势、房地产市场以及CPI走势。就此估计,信贷过度增长的情况不太可能重现,也不会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频繁运用价格工具,数量工具仍是央行货币政策最主要的手段。最近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接连逆回购,便是印证。
    今年第二季度的主要经济数据将在下个星期公布。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二季度GDP增长低于8%似已成定局。“稳增长”的经济政策何时有成效?经济增长下行的态势何时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都与下半年的货币政策有关。因此,为了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及市场都希望国内货币政策也进入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潮”,加大国内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这又引出了一系列需要厘清的问题,比如下半年国内货币政策放松的力度有多大,其决定条件又是什么,等等。
    尽管今年上半年央行已两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有一次减息,但是当前整个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让货币增长及信贷增长逐渐地回归常态”。因此,从上半年的信贷增长的情况来看,市场一直认为信贷需求增长疲软,但实际按照上半年速度(月均7000亿范畴),全年信贷增长仍会达到8.5万亿范畴。这样的银行信贷增长规模,是2009年以来信贷增长第二快的记录。而2009年那种信贷过度增长的后遗症,相信央行并不会这样快就健忘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放松恐怕不会达到市场所要求的力度,而只是设法让信贷增长回归常态。
    立足这个基点,下半年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就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首先,整个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可以说,尽管第二季度的GDP增长会“破8”,但这仅是一个季度的短期现象。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在第三季度渐渐体现出来,国内投资增长下行格局将会改变,加上最新房地产市场政策预期转向而使得住房销售与价格回升,更是有利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下行转向。还有,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走出困境。这些都有利中国出口增长。所以,在今年第三季度之后,国内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将会改变,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并非如一些市场人士所担心那样悲观。
    其次,下半年货币政策走向与房地产市场发展有很大关系。从5月开始,国内住房市场销售开始回升,房地产“去库存化”的压力在减低。到了6月,全国主要大城市的房价已停止下跌。这并非如某些市场人士所解释的那样,是所谓的住房“刚性需求”进入了市场,或住房“刚性需求”释放了出来,而是政府“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出台,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不少住房消费者提早进入市场,一些住房投机炒作者又乘势进入市场。如果国内住房市场在当前的房价水平下重又出现量升价涨的格局,那就意味着国十条出台以来两年多的住房宏观调控的失效。也就是说,如果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以此强化这种房地产市场预期的转向,那么中国吹大了的房地产泡沫将继续吹大。而吹大了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风险会比稳增长所带的收益要大。这样的局面,政府无论如何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尽力平衡国内房地产市场之风险,笔者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不可能有更大意义上的转向。
    再者,估计6月CPI会进一步下行,而PPI负增长情况将会更加严重。部分行业及市场正在出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经济通货紧缩将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当然,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当前一些行业的价格水平全面下降,究竟是一种货币现象还是其他原因,还需要深入思考。就目前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行业价格水平全面下降,很大程度上与住房市场有关。在住房市场过度繁荣时,房价也在快速飙升(比如北京的房价从2006年到2010年就上涨了三倍以上)。而房价上涨必然会引起与住房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价格的全面上涨。但是当房价下跌时,这些行业产量的过剩要比住房市场大得多,因此这些行业的价格调整也会更深更大。所以,当前这些行业价格全面下跌,并非是货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仅对此认识会较为清楚,而且是否会动用货币政策来调整这种物价水平同样是不确定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太多改变。至少2009年那种信贷过度增长的情况不太可能重现,在信贷增长8.5万亿这个基点上要再有较大突破的概率不会太高。据此估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会有所宽松,但不会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频繁运用价格工具,数量工具仍然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最为主要的手段。最近,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接连有千亿规模的逆回购,便是上述货币政策的重要体现。
    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少财经媒体及金融机构都预计,央行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最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是大概率事件,公开市场操作会更为频繁。但所有这些都是数量工具平常运用。笔者坚信,面对房地产泡沫又重新吹起的趋势,面对增长下行态势的转变,下半年,让“货币增长与信贷增长回归常态”依然是央行决策的主要出发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