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毒胶囊”事件
2012-04-20   作者:姜楠  来源:证券日报
 
  目前被央视曝光的毒胶囊事件还在不断发酵,涉案厂商范围不断扩大。有人分析称,在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制药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且税负高企,利润多留给了卖药、用药的环节,致使制药企业铤而走险。
  在此,笔者对毒胶囊现象提出三问。
  一问:为了利润,这些涉案厂商就可以罔顾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吗?
  我们来先看看这其中的利益到底有多少。据报道,空胶囊在药品成本中所占比重极小,一颗空胶囊最低价格在1分钱左右,而问题空胶囊价格最低0.5分钱。可以想见,仅仅半分钱,在药企眼里,我们的生命何足轻重?在药企眼里,谈何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里,不妨引用温总理讲过的话“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如果道德与诚信的最基本条件缺失,还谈什么企业的健康发展,一粒小小的胶囊,折射出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作为企业盈利固然重要,然而保持整个行业经济和行业诚信同样重要,只有遵守道德和责任底线,企业才能持续盈利,整个行业、整个国家才能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问:相关的当地卫生、工商、公安等部门,是否都尽到了管理职责?
  令人不安的是,其实毒胶囊事件早在8年前央视就曾有过曝光,使用工业明胶生产药品胶囊不过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而且,违法成本低廉使这种行径放肆地游走于阳光之下。明胶厂、胶囊厂、药厂,对“有毒胶囊”的来龙去脉都心知肚明,集体失守企业责任底线,心照不宣地相互勾结,这充分暴露出执法监管环节的漏洞。
  三问: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得到有力的贯彻与执行?
  “毒胶囊”的可怕在于危害生命,更可怕的是对“毒胶囊”生产企业对自己行为的置若罔闻以及法律规范的纵容和放任。对此,卫生部长陈竺明确表示,政府应加大药品辅料监管力度,胶囊重金属超标要依法管理。因此,根治“毒胶囊”,首先要对涉及胶囊生产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彻查,从源头上堵住;其次要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制定严格的惩戒措施,加大执法力度,改变违规成本过低的现状;第三,建立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榜,树立行业正气,真正提升药品、食品以及其他产品的安全系数,净化百姓生存环境。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愿意相信卫生部部长陈竺的话:“对我国的药品,企业家的诚信和医药卫生事业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科学家一定是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的主流。”
  同时,我们也对制药企业奉上美国默克制药的缔造者乔治默多克说过的话,“应永远铭记,我们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记住这一点,我们绝不会没有利润,记得越清楚,利润越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毒胶囊”事件呼唤药品精细化监管 2012-04-20
· 阿胶检测标准铬含量缺席 毒胶囊事件波及阿胶业 2012-04-19
· 检不出的“毒”胶囊与“无害”的氯可乐 2012-04-19
· 毒胶囊监管不力有何成绩可谈 2012-04-19
· 浙江新昌毒胶囊事件续:23名疑犯被刑拘 2012-04-1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