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免费午餐”必须面对的问题
2012-04-17   作者: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来源:东方早报
 
  关于政府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午餐”项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曾撰文提出,把免费午餐的基础建立在血亲之爱的基础上,把钱发给家长,用老师、学校的力量去监管亲情,而不是用不稳定的自愿者去监管无爱的行政。虽然有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现实,但既然现在中国的农村还能给全国人民提供粮食,那么把钱直接分发给家长后,他们肯定也有时间解决自己孩子、孙子的午饭。发放统一饭盒,学生携带便当,学校提供统一的冷藏、加热设备,老师和学校监督查看学生的午饭内容,这样做既避免了把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避免食品安全问题,也可利用家长的无偿劳动,实际增加午餐的投入。对于无法提供合格午餐的少数家长则可由学校接管。
  对这种看法,不少人赞同,但也有人反对。民间免费午餐项目的发起者邓飞先生在微博上做出了回应。他说,经济学家不知道的是,农村有5800万父母弃家打工。对于邓飞先生,我是充满崇敬之情的。但我也不免觉得,一个“弃”字,显示出邓飞先生对于农民工父母背井离乡打工的某种“何不食肉糜”式的道德优越感。更重要的是,这似乎是现在“免费午餐”项目的最大的假设,即,不相信农村儿童的父母、叔伯、爷爷奶奶。
  从邓飞先生的微博,以及相关评论来看,大多数人普遍相信制度而不相信人性。这种态度,可以说是一个进步,但如果顺着螺旋上升的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他们还可朝前一步:制度并不能自动实现自身,它必然由人来实现,建立在人性之上。制度需要人性的接口。人性有善有恶,制度因其本身的性质,可以分别接在人性之善和人性之恶上。
  在有原罪文化传统的西方社会中,监督的制度、组织的制度显然是建立在人性恶这个假设之上的。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毕竟,两个魔鬼的撕咬好过一个天使自身,恶意的媒体监督也可淘汰社会的虚伪和丑恶。但同在西方社会,执行的制度和个体相关的制度却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前提上的,或者说是充分相信个体最有动力,也最有效率改善自身福利。
  比如,国外的个税退税制度,澳大利亚的奶粉补贴制度,都是直接退给家庭税金,因为这种直接执行的制度,建立在人性善的认知基础上,效率更高、福利改善更有效。简单地说,减税好过增税后再发补贴。
  但在中国,事情多相反,人们不相信个人、家庭自我改善的本能,而把改善个体福利的具体措施、制度建立在人性恶的接口上。为了改善他们的福利,就通过组织去完成。于是,增税,再发放补贴;征农民的地,再修廉租房。而具体执行的组织,却被认定为“高效、廉洁、全心全意提供服务”,这无疑建立在人性善的假设上。“免费午餐”项目的问题,正源于此。
  当然,这并不是说“免费午餐”这种补贴形式有问题,毕竟这里面多数是转移支付性质,但问题在于对家长严防死守的态度是否正确?一个事情,在回答怎么办之前,必然先需要回答“是什么”,在规范之前,必然是实证。
  我觉得,“免费午餐”项目必须面对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受助者是什么样的。受助者的家庭结构如何,缺少的是资金还是时间,在多少程度上会因其他原因挪用免费午餐的补贴?这种挪用的动机有多强,是否因为挪用被剥夺享受补贴的权利也在所不惜?
  第二,执行者是什么样的。学校的结构如何?学校的学生人数分布如何?在这个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建立食堂的效率如何,成本如何,是否合算?基层政府的效率如何,清廉程度如何?食堂人员构成如何?
  第三,监督者是什么样的。志愿者的来源如何,平均能参与多久?如何能避免所有组织都存在的扩大自身预算冲动的倾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是学技术经济的,对于一个每年由中央政府投入160亿元的项目,如果是基础设施建设,那么前期调研会占到整个投资的相当一部分。这不但能研究项目是否可行,也可提前识别建设、营运期间的风险,避免风险、提高效率。对于“免费午餐”项目来说,即使投入一亿元(0.6%)来进行这调研,如果能稍微提高整个项目的效率,比如提高1%,也是投入大于产出的。
  回答这些问题,不必害怕说出政治不正确的话,比如:“农村父母、祖父母普遍存在对孩子健康短视的倾向;由于重男轻女的存在,如发放免费午餐的资金到家长手中,即使在老师和学校的监督下不能挪用给儿子,家长也会实质上拒绝,仍不给女儿做好午餐。”这种实证研究并不做价值判断,只需要去了解情况。
  中国地大物博、风俗各异,经济情况差异巨大,现实残酷而多变,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主线。把握这个主线,并在各级政府配合下,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显然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在不断试错中前进。试错虽然有价值,但既然有清晰的各级政府,有社会学者、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利用现成数据,或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情况,在清晰回答了“是什么”之后,我们不难找出“怎么办”!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免费午餐”需向专业慈善转型 2012-01-05
· 今日观察文字稿-为“免费午餐”叫好 2011-11-04
· 为“免费午餐”叫好 2011-11-04
· 为了“免费午餐”而占领华尔街? 2011-10-14
· 四招巧避银行收费 利用扩张期享免费午餐 2011-07-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