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战略的逻辑起点
——人口要素储备战略对策研究之三
2012-04-16   作者:曾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劳动力供给减少至少表征为劳动和非劳动人口比例、生产要素配置组合、生产要素相对价格都将发生变化这三个层次的经济现象上。因此,这三个经济现象应成为我国经济战略调整的逻辑起点。
  从人口整体结构看,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将减少,非劳动人口数量将逐渐增加。而需要抚养的“纯消费人群”扩张,将导致整体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内部需求结构和外部需求结构将随之出现相应调整。未来我国资本边际报酬将加速递减,长期经济潜在增长将会出现实质性下降趋势,通过投入大量劳动力减缓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无法再持续。与劳动和非劳动人口比例变化和生产要素配置组合出现变化相对应,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将长期持续提升,由此引发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这将直接导致两个明显后果:我国长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产业竞争优势将逐步削弱;长期劳动报酬受到压抑的趋势将逆转,劳动力报酬增长速度将超过资本报酬增长速度,而整体经济的要素分配格局的变化也将促使需求结构变化。
  为顺应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并合理利用现有劳动力资源,唯有通过提高素质、优化配置和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挖掘“二次人口红利”,方能使劳动力继续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
  为防止劳动力数量减少带来经济增长动力缺失的风险,必须加快提高存量和新增劳动力的素质,不断积累优质人力资本,通过劳动力本身素质的提高,改善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快技术创新,特别是加快偏向于节约劳动力的技术创新,以适应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新情况,提高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
  伴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必须优化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将高素质劳动力配置到那些附加值高和创新驱动的产业中,并加快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转移。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主动调整供给结构,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过多强调劳动力的“生产者”功能,而忽视了其“消费者”功能。事实上,只有同时重视劳动力两种属性的功能,才能实现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增加劳动收入,完善社保体系,发挥劳动力的消费功能。同时,通过深度城市化提升我国整体消费能力。
  根据以上设定的我国应对劳动力供给变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向,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战略举措。
  首先,以培育人力资本为重点推进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调整,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水平,将经济增长的动力由依赖劳动力数量投入转变为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这需要发挥政府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主导作用。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理应优先安排人力资本投资,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需要。这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国民教育综合体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强相互衔接与沟通,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和释放各种社会和民间资源。这更要求破除区域、部门市场分割,打破行业市场分割,建立健全统一和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的支持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市场立法,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有序流动。
  其次,以加快创新和强化服务为重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尽快改变“低成本”竞争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为求得综合利用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两种方式推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中心的创新投入体系,构筑以基础研究为核心的创新平台,并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系统。为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要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再次,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促进需求结构调整,建立劳动报酬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推动深度城镇化进程,创新消费产品和消费业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发挥财政税收制度对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全民共享制度。大力发展养老消费,健全便民、安全、快捷的商业网络。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接轨”和地区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加快农民工身份转换,落实农民工市民化待遇,进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居民各项保障权益随人口自由流动而转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范剑平:房地产过热将影响我国经济战略调整方向 2012-03-30
· 中国应有怎样的“低碳经济”战略 2010-03-03
· 专家:护航海洋经济战略意义重大 2009-01-1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