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佐:美国采取美元贬值“变相违约”转嫁风险
2012-03-31   作者:庄斐 梁磊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张其佐

  “为什么美国没有发生欧洲那样严重的债务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一直采取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变相违约’方式,从而转嫁了美国债务危机风险。”经济学家、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今天接受新华社博鳌高端访谈时说。
    张其佐说,当前美国双赤字一直居高不下,由于美国复苏缓慢,2011年财政赤字达1.3万亿美元占GDP比重达8.7%,国债余额达15万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101%到今年底美国还将再发行1万亿美元国债,到时债务率将达到110%。美国公共债务率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中,仅次于日本,比欧元区债务率还高。但似乎美国没有出现欧元区那样恶性的债务危机问题,美国国债收益率较低仍然是全球风险的“避风港”。为什么美国没有发生欧洲那样严重的债务危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一直采取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广义上的通胀,一是物价上涨、二是货币贬值)“变相违约”方式,从而转嫁了美国债务危机风险。

    美国历史上已发生4次国债间接违约

    张其佐分析认为,从历史经验看,为了维护美元地位,维持债务融资来源,未来美国采取直接违约的可能性较小,但却不能排除其以间接方式违约。主要方式就是采取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来转嫁风险。虽然,美国自独立以来从未发生过直接主权违约,但是一直采用隐蔽变相违约:第一次是1933年,美国国会鉴于美元贬值,同时废除国债与黄金挂钩条款,国债购买者不能再按有契约换取相应黄金。但这次违约具有特殊性,由于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无力继续用黄金支付一战到期的债券,迫近使美国会立法规定以纸币偿付债务。显然这是一次直接违约。第二次是1971年5月爆发第一次美元危机后,美国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与十国集团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美元对黄金贬值7.89%的协议。第三次是1973年爆发第二次美元危机时,美国再次违约并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第四次是1978年4月,在由美国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取消黄金条款,彻底废除了黄金的货币职能,这意味着各国原持有的等同黄金的美元已经变成“绿条”。二战后美国采取通货膨胀办法,10年内将债务占GDP的比例降低了40%。2010年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方式推出QE2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果通货膨胀率高于国债收益率,意味着美国政府的债务负担会大幅下降。资料显示,仅过去的5年间,美国利用美元贬值使其对外债务减少了3.58万亿美元。目前有估算认为,如果美国年均通货膨胀率为6.5%,总债务占GDP比例在四年内将下降23%左右。
    张其佐说,由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国债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债务。美国之所以采用通货膨胀或美元贬值“变相违约”来转嫁其债务风险,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控制了国际货币体系组织的控制权,国际货币体系实质上是美元本位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联储成了国际最后贷款人。由此造成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的系统性缺陷,美元本位制完全没有约束也就是说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没有任何外部约束,因此美国可以充当国际最后贷款人,可以不受约束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可以滥发货币。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体系,这个霸权货币体系本质上是让全球各国为美元滥发货币等错误政策承担了风险。
    “总之,采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变相违约,早已是美国减债减赤转嫁风险的隐蔽做法。而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最终和最大的风险也正在于此。”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张其佐说,据美国财政部2011年12月2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为1.1519万亿美元,高于日本持有的1.0582万亿美元,仍为美国最大债权国。虽然美国今年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回升,由于2011年GDP增长1.8%明显低于2010年增长2.8%,加之2012年美国GDP可能和去年1.8%的增长幅度持平。值得担忧的是今年3月份失业率仍高达8.3%,仍然没有摆脱“低增长低就业和高赤字”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仍有可能在今年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用印钞票的方法刺激经济,由些会加大通胀和美元持续贬值。从近期来看,美国债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如果美国继续采取通货膨胀或者美元贬值的间接违约方式来削减债务,会导致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帐面价值会出现较大损失,实际债权价值也会下降。从2005年汇改以来,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已经升值30%,如果美元贬值30%,中国的损失将达到3600亿美元。如果一旦美国国债发生直接违约,也有可能本金和利息都将无法收回。显然,目前持有美债风险不是偿还风险,而是贬值风险和通胀风险,这是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所决定的。二是会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推高我国物价继续走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闭幕 2012-04-04
· 李克强会见博鳌论坛有关代表 2012-04-02
· 博鳌亚洲论坛:寻求共赢、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012-04-01
· 博鳌亚洲论坛选出2名论坛新理事 2012-04-01
· 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度报告正式发表 2012-03-3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