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2012-03-21   作者:王南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李克强副总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年会上指出,推进结构调整要靠创新,“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这是深刻的洞见。但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认识的误区和执行偏差,要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不容易。
  最先认识到“创新”作用的是熊彼特。作为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家,又是现代增长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被称为经济学领域的但丁。他将李斯特的工业家概念引申为企业家,指出他们所从事的新技术开发和扩散,组织形式和制度的“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世界近现代产业地图的变迁,验证了熊彼特的理论。从意大利北部的“手工作坊”,到欧洲大陆法国、德国的化工、机械,从英国的机车革命到大洋彼岸美国的电气化,再到二战以后“日本第一”,产业兴衰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企业家所具备的“创新”,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命运。
  中国重新认识企业的作用,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一部分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一部分成为国家的“车间”。能动性消失的结果,是效率低下和普遍的短缺,票证满天飞,货架空空如也。在放权让利、承包制、中小企业民营化、大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改革以后,国有企业才在一定程度上焕发了活力;而在允许乡镇企业,尤其是打开个体、私营企业存在发展的大门以后,后30年中国的面貌和前30年相比,才有了河东河西之变。但人们对企业性质和作用的认识,远未完全到位。模糊、错误的观念,仍然制约着国企改革进程,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而民营企业遭遇的歧视和“玻璃门”、“弹簧门”,也使潜在的能量无法释放。
  至于政策执行中的扭曲,尤其是在处理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上,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根深蒂固,花样翻新。该交给市场的,该企业做的事情,政府揽在自己身上,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把自身当作企业经营,“挤出效应”严重抑制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该政府做的,却又推给市场,推给企业,任由“劣币驱除良币”。我们见惯了流星型企业,见惯了银样镴枪头,还有一些巨无霸,其实是泥足巨人。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可以持续发展的伟大企业,究竟有多少?真正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内心尊敬的企业家,又有几位?
  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政府的角色非常关键。一定要认识到,“少即是多” :少一些赤膊上阵、与民争利,就为企业多腾出一些生存空间;少一些对经营的管制、干预,企业就多一些自由竞争的平台;少一些税费,企业就多一些休养生息,多些研发的余裕和从容;少通过政府之手分配科研资源,就少一些“寻租”机会,社会整体就多一些效率,多一些公平。
  但少做并非不做。政府培养不出乔布斯,但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政府不能代替企业,但可以拆除垄断的藩篱,通过竞争淘汰被掩盖的低效率;政府不擅长研发,但在市场主体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领域,政府又必须出手。
  中国历史上不乏具有创造力的商号,近代也有过工商企业的雏形,但都在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制度环境中湮灭了。现在我们又站在变革时代的门槛上,能否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设计,营造创新氛围,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用开创性的技术进步改善人类福祉,将是21世纪激动人心的活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