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旧,似是而非的造假
2012-03-20   作者:曾念长(青年学者)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国内某专业艺术品网站发布了一份关于地下作旧产业链的调查报告,并以地图标注的形式描绘出中国文物造假活跃的版图。一家媒体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详细报道,旋即又有各大网站在显要位置给予转载。这是一条信息不断被放大的过程,也是其社会性内涵不断被丰富的过程。
  当一张被标注得密密麻麻的中国造假版图呈现在你的眼前,你的第一反应或许是:这是一个骗子横行的世界。甚至你会对号入座,略带神经质地搜寻自己身处哪个造假活跃区。但这些都已不是什么惊人发现。唯有一点让我们好奇的是,造假为何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甚至合情合理。
  回到作旧这一现象上来。作旧如此盛行,是基于一种最直接的驱动力,即文物市场需求容量在扩大。文物的终端交易,相当一部分属于私下买卖行为,因此,要对这个市场需求容量作出统计和测评几乎不大可能。
  但一些局部的数据已能说明文物市场的旺盛情况。河南伊川县烟涧村,以出产高仿青铜器而闻名。这个村子的专业加工户达到300多家,从业人员达1800多人,年创产值9000万元有余。这只是在中国版图上密密麻麻的“作旧根据地”中的一个点。
  有论者认为作旧与造假不可相提并论,作旧是对真品稀缺的一种虚拟补偿,让更多人分享到文物的价值。确实,作旧本身不是一种造假,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时代风尚。过去,人们是怕旧的。旧物是一种过于长久的拥有,当然也是通往先人遗产的一种常识,而新物则是一种新鲜的期待、一种望眼欲穿。
  但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根本倒置。日新月异是常态,更新升级成为社会性生存的一种基本动力。当日常生活被无休止的新物包围,作旧行为正好可以修复我们的审美疲劳。于是,作旧以一种逆反的姿态成为时尚。正是那些走在时尚前沿的人,他们将衣物故意作旧,相片故意作旧,住所也故意作旧。当这种时尚转为一种专业行为时,一个庞大的文物市场也孕育起来了。
  但作旧终究不是旧的,它只不过是对新的一种伪饰。而最终结果是,当“新物作旧”成时尚,人们彻底散失了拥有真正旧物的基本经验。正是在这个经验的断裂地带,作旧升级为造假。其中不乏发生在官方行为中的案例,典型者如河南作旧高手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作旧是一种市场反应,也是一种日常时尚。它们在不同层面相互关照,相互推进。而隐藏于这其间的经验断裂,不仅体现在文物造假方面,而且成为我们面对传统与未来的一种精神困境。
  我们可以在当下盛行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清晰地看到这一点。福州的三坊七巷,作为国内少有的保留唐代里坊制的历史街区,近年来启动了保护性的修复工程。虽然修旧如旧的原则也体现在官方制定的修复方案中,但实际结果是,多数原味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新建筑则采用现代手段将其作旧。在这样一次大规模的作旧行动中,一些建筑已严重走样。然而将此归咎于政府并无道理。这些古建筑长期被漠视,在一些特定时期还遭到恶意损坏,已岌岌可危。拆除旧物,似乎是迫不得已。但如果动态看这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这也是一个隐匿于现实之中的寓言:我们先是与旧斩断关系,而后作旧,带着似是而非的旧走向未来。
  由于不可挽回的断裂,无论是复古,还是时尚,我们都普遍丧失了与真实的旧相联系的经验。我们只是在作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给农民工更多人文关怀 2012-03-16
· 艺术品估价与售价的社会人文因素 2012-01-05
· 广东英德: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休闲胜地 2011-12-2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