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称安信地板“甲醛严重超标、劣质有毒”的网帖,把该地板生产商安信公司和采购方万科公司都推至风口浪尖。 危机之下,两家公司都迅速予以应对。安信表态,将积极配合相关质检部门的产品检验;万科表示,事情一旦查实,万科将承担全部责任,全部更换涉事地板,并对业主进行相应补偿,包括误工费、临时安置费等。 应该说,万科的危机公关水平,比起以往一些企业在类似事件中的应对要高明许多。但细一推敲,万科就此事的回应中仍有一些被粗糙忽略的东西。误工费、临时安置费,都是“一旦查实”后更换涉事地板时所发生的费用。可“一旦查实”,后果仅是更换地板这么简单吗?对于那些已经入住的业主而言,地板可以更换,费用可以核算,但人们健康因此遭受的损害怎么核算? 对这个问题如此关切,因为我住的房子恰恰就属万科公布的涉用安信地板的楼盘。我不厌其烦地盘问,一是出于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考虑,二是想通过回顾当初购房的过程来梳理一下疑似问题地板究竟是如何过关斩将终而铺到脚下的。 我2009年底购买了万科的一套装修房,2010年初验收交房。购买装修房好处在于可即刻入住,不必像买毛坯房那样得为装修操心。现在看来,麻烦也正是起于图方便。就以当初验房为例,在程序上无非是先赴物业查验相关资料,接着自带工具去房屋实地检查,最后在房屋验收单上签字。 可问题是,我购买的是装修房,但验房当日在物业所查验的资料,即“两书一表”(《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竣工验收备案表》)却与毛坯房别无二致。无论是住宅质量保证书,还是住宅使用说明书,都没有关于房屋装修污染检测的相关细则。 在实地检查过程中,我虽可以凭自带的锤子、卷尺、电笔等对房屋的硬件粗粗查验一番,甚至可以用脚跺跺地板检验其牢固程度,却无法光凭鼻子去嗅出装修用的地板是否甲醛超标。事实上,我当初也的确对装修材质是否有污染产生过怀疑,也有过请专业空气检测机构的念头。然而鉴于万科品牌良好口碑,加之请专业机构必须提前预约,犹豫再三我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 事后盘点,验房时没有请专业空气检测机构,或许正是疑似问题地板成功突围的关键。如果有专门机构的介入和帮助,我当时就可以获得地板甲醛是否超标的一手数据。有则要求改之,无则安心入住,无须现在为质检部门将于2月27日公布的检验结果惴惴不安。 絮絮叨叨说这些,想必能代表众多业主当下的心理处境。在“问题地板”整个因果链条中,他们恰恰是处于最被动、最低端的位置。地板究竟有没有问题,若有问题安信与万科谁该负责,有待相关调查的深入。但人体健康的容错区间毕竟是很小的,何况面对的是甲醛之类的杀伤性武器。 在这个企业诚信和商业伦理不断遭到质疑的时代,消费者若不能凭一己之力排除隐患,把希望寄于他人尤其是售卖方,多少是要冒些风险的。这听起来有些荒唐,我花钱购买了商品,为了自身的绝对安全,我居然还有义务花钱去找人来检验这个商品的质量,牛奶、食用油如此,房子亦如此。否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