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变脸的“以药补医”
2012-02-21   作者:李红梅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据报道,山东省卫生部门要求降“用药收入比重”,一些公立医院就提高“设备检查收入比重”,一个心血管病人被放7个支架。
  一个病人装7个支架,比我国人均1.7个的使用率高出3倍多,这是典型的过度医疗,变脸的“以药补医”。这种变脸的以药补医更值得警惕,患者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更高,效果却未必比服药更好,造成了另一种“看病贵”现象。
  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降药占比的出发点是好的。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偿不足,公立医院依靠药品、检查等收入来补足成本,形成了被人诟病的以药补医机制。
  在这种逐利的机制下,各大公立医院用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一般在40%左右。由此造成了百姓的看病贵,成为社会各界呼吁解决的一大突出问题。没想到,高压之下,公立医院想出了对策:把药品收入减下去,让检查收入升上来。
  从全国来看,这其实已是医院创收的一大趋势。因为相对于医疗器械来说,药品的管理已越来越严格。公立医院采购的所有药品均由省级招标机构统一招标,医院严格按照规定加价15%销售,从价格制定到销售,医院已经没有太大的获益空间。
  医疗器械则不同,国家对其尚没有太多的管理规定。尤其是高值耗材,如心脏科、骨科耗材等因为价高,用量逐年增大,成为创收大户。有专家统计发现,从2000年—2010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的使用量以年均23%的高速度增长。
  药占比下来了,检查、耗材占比上去了,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我们不能再干了。只有彻底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改革的关键,一是调整医疗技术收费标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技术价值,让医务人员获得合理收入;二是实行医药分开,药品、医疗器械的收入不再与医院的生存状况相关;三是严格检查设备的准入机制,把医疗器械纳入统一招标范畴。
  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只有全系统、各部门“一盘棋”推进,才能彻底攻下以药补医的堡垒。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取消公费医疗为新医改增动力 2012-01-16
· 2012:医改攻坚之年 2012-01-11
· 李克强:研究制定好医改十二五规划 将医改推向深入 2011-11-30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