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查
2012-02-17   作者:王忠宏 彭晓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浙江经济一直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和特色,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基本在75%左右,企业数量达到82%。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凸显、各种要素成本的上升、外需的下滑,浙江传统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为此,浙江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家转型、深化“两化融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探索。

  浙江经验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特色,大多传统块状经济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能耗高、污染多、附加值低,存在比较明显的层次低、结构散、创新弱、品牌少等低端化锁定倾向,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为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浙江做出了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决策,规划建设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品牌建设、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等措施,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初步探索出了产业与市场互动提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规划引导型、价值链整合提升型等转型升级的路径。
  同时,浙江还通过实施“两化融合”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在产业集群层面,推广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软件;在重点行业层面,建设一批“两化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在企业层面,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
  另外,浙江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家多为“草根企业家”,他们以往的经营管理思路在企业面临转型升级时暴露诸多弊端。因此浙江出台《关于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省树立11家精细化管理示范标兵企业,推进500多家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改造,并在全省建立培训基地78家,2009年以来共完成27万多人次的培训任务。并且对小商品进行品牌建设,提升商品档次,以高端化需求带动转型。
  对于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企业员工队伍,浙江更通过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为转型升级营造和谐氛围。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目前,在浙江6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左右。2008年分别有77.7%和89.9%的企业没有开展科技活动和研发活动,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9%。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仍主要依赖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相对较低。近年来,浙江建设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但其服务领域更多集中于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市场调研等,技术研发相对较弱,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效技术等服务不足。
  此外,浙江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任务非常艰巨。这些产业一般位于产业链的下游,附加值低,缺少核心技术支撑,产业竞争力不强。在义乌小商品城经营的大多商品质量不高,很多商品实行贴牌生产,大部分销往非洲、拉美等地区,而销往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商品大多无法打入主流超市和商场,只能进入“跳蚤市场”。
  并且,浙江存在较为突出的用工、用电、用地及原材料紧张等资源约束情况。在用地方面,可供成片开发利用的土地较少,且指标紧张,使得一些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企业、项目无法落地,加上由于资源约束、政策限制、产业链配套、规模经济发展需求等考虑,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抱团”转移的现象。
  而且,近几年浙江大企业集团虽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但仍显偏小。目前,浙江民营企业中还没有千亿巨头,浙江最大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总规模不过515亿元,娃哈哈为432亿元,雅戈尔为274亿元。而广东民营企业华为规模达到1493亿元,江苏的沙钢、苏宁分别为1463亿元和1170亿元。
  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融资困境,原因之一在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活跃于房地产、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2000年左右房地产政策放开后,许多制造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此后至2006年前后,制造业利润不断被摊薄,部分民企不得不寻找副业辅助主业,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很多民企不再投资实业,“副业”变“主业”。目前温州大量民间资本集聚在房地产、金融虚拟领域,部分产业“空心化”,实业缺少资金。
  浙江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但在转型升级中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一些地方政府缺位,导致其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其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带来的矛盾将会日益明显,制约产业的转型升级。

  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制造业附加值
  以低成本优势、粗放经营方式占领低端市场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过去几十年发展的特色,但现在这种方式已不可持续。应大力实施质量、品牌和标准战略,加强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对传统产业的渗透,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体,在全国一些基础较好的传统产业集群,引导和扶持其大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适应制造业绿色化、网络化、融合化、服务化的新趋势,推动产品向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方向转型,企业由单一生产向系统集成生产服务结合转变,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完善和发挥好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公共服务平台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将检验检测、公共技术研发等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培育实施方案中去,在资金、场地、装备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应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互动的服务平台,重点面向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公共服务平台供给与企业需求互惠互利、紧密合作的持续发展模式。
  (三)依托电子商务,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与传统经济相比,电子商务在发掘商机、推广营销和削减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企业实现“开源”和“节流”的有效途径,对于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其作用更加突出。中小企业信息获取渠道窄,并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劣势,这使得他们难以同大型企业一样自建复杂的电子商务系统。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降低了电子商务的进入门槛,为传统产业里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转型升级的信息化平台。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加强信息化在生产、经营、管理、营销中的应用,积极借助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推动传统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物流、现金现货交易向网上交易转变。在培育和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作用的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责任,防止假冒伪劣商品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促进网络交易的健康发展。
  (四)政府适时“入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验表明,政府干预过多会妨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但政府缺位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有所不为,使得市场主体依照经济规律充分发展;也应当有所为,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一项浩大工程,单靠市场一方很难完成,政府应当有所为,适时 “入位”,着力于制定完善的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产业引导,提升地区的软硬条件,改善服务水平,妥善处理好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关系,为企业投资经营创造“安心、放心”的良好环境,使企业和人才在当地“生根发芽”。
  (五)宏观政策应更利于制造业升级,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
  房地产、金融等在助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易因过热而引发泡沫。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提上议程,制造业被再次重视。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单靠房地产、金融助推的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遭受国际危机冲击更易产生波动。应使宏观政策调整更加有利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家投资实业,提高企业家信心,大胆投资实业,切实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放宽民营企业进入领域,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拓宽融资渠道,为致力发展实业的企业提供好的金融、技术、信息等服务,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北京大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浙江警方依法处置吴英资产 2012-02-09
· 浙江省高院:枉法违心判吴英死刑系造谣 2012-02-07
· 浙江首个观赏石资产包上市交易 2012-01-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