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航空碳税既虚伪又不智
2012-02-07   作者:梅新育(商务部研究员)  来源:上海商报
 
【字号

 
梅新育

  如同许多人预计的那样,中国政府与欧盟围绕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即所谓航空“碳税”)展开了正面交锋。国家民航局明令,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禁止中国境内各运输航空公司参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禁止各运输航空公司以此为由提高运价或增加收费项目。在这场争端中,强推航空碳税的欧盟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虚伪,而且是不智,因为这一决定不仅无助于遏制欧洲政治经济地位相对下滑的颓势,而且很有可能因扰乱正常国际经贸和航空运输秩序而引发大范围贸易争端,并加剧高新产业从欧盟外迁。
    航空碳税争端升级始于去年12月21日欧洲法院的一纸裁定,这份裁定认为欧盟此举并未违反相关国际法,从而驳回了美国航空运输协会就此向欧洲法院提出的上诉,欧盟由此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征航空碳税,在国际社会招致了广泛的抨击。
    众多国家对欧盟此举大加挞伐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征收航空碳税必然要明显加重各航空公司和乘客的负担。按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的价格计算,在欧盟境内飞行的航空公司2012年若按原排放量,将需额外支付3.8亿欧元。此项税收一旦开征,倘若全部转嫁给乘客,那么北京至布鲁塞尔航班乘客每人将为此多花200-300元人民币。按目前我国每周往返欧盟航班247班左右计算(国航、南航、东航、海航分别为121班、70班、36班、20班),预计我国民航业2012年将为此支付约8亿元人民币,2020年则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人民币。我国飞往欧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就将增加1500万元人民币的额外成本。
    征收航空碳税更是不公平的。从远离欧洲的外国飞往欧盟,需要途经众多国家,即使要为此征收航空碳税,这笔税收也应该在途经的所有国家之间合理分配,欧盟此举却把所有碳税纳入自己一家之私囊,这种单方面强加于人的转移支付,本质上实与劫掠无异。考虑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人均收入远远低于欧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向欧盟,损不足以补有余,其不公正就更为显著了。
    假如不考虑欧盟航空碳税违反国际法的问题,征收航空碳税之举立论的基础貌似“高尚”:欧盟2003年决定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炼油厂、电厂、钢铁厂等碳排放大户被逐一设立碳排放额度,排放超额者须向欧盟缴纳碳排放税。2008年11月,欧盟立法决定将国际航空领域纳入碳排放交易系统,并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据欧盟方面声称,此举是为了减少碳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然而,果真如此吗?只要纵览欧盟相关政策法规与社会运动全局,就不难发现欧盟在减排乃至整个环保问题上的虚伪,以及这个社会协调全局能力的衰退。
    要减少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碳排放,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径,不是分别对各类交通运输方式设置繁冗的管制措施,而是优化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布局,大力发展运输能力强、排放低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方式,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交通体系的能源效率。从全社会而言,应该加速发展无碳排放的水电和新一代核能技术,减少燃烧化石能源的火电站,并奉行节俭生活方式,减少能源需求。如果欧盟做到了这一些,即使该组织开征各类碳关税有违反国际法之嫌,却至少显得言行一致。
    然而,世人并没有看到欧洲人切实加大力度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方式,而是力图继续不付代价、少付代价享受私家车和航空出行方式的便利;看到的不是欧洲人身体力行地奉行节俭生活方式,而是即使冒着国家破产的风险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到的是欧洲人在“环保”的名义下反核电、反坝、反对在本社区/地区附近建设火电厂……再考虑到欧盟对空中客车公司生产和出口的大力扶植,上述做法不能不令人倍感其虚伪。既不愿意减少最终能源消费,又要反对几乎一切目前可用的能源形式,这样的要求根本就无法同时满足,除了满足某些欧盟人士、压力团体出风头的欲望和社会虚妄的“正义感”之外,不具备任何现实性。欧盟政治决策机制无法摆平、协调上述相互冲突的要求,而是被内部压力团体脱离现实的主张绑架,把压力转嫁到欧盟之外,诉诸不公正的税收手段和各类贸易壁垒,这不能不让人深感这个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政治协调能力。
    不错,依靠先辈遗留下来的丰厚家底,依靠在现行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优越地位,欧盟还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强行实施其不公正、甚至有侵犯他国主权和劫掠别国之嫌的航空碳税等形形色色的经贸壁垒,问题是这些不公正的做法难道就不会最终伤及欧盟自身的副作用吗?我们已经看到,航空碳税正在引发大面积的国际经贸争端,国际航空市场秩序可能会因此而陷入混乱。须知明确反对欧盟此举的并不是一些只能对欧盟不公平做法逆来顺受的蕞尔小国,而是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在内的20多个国家,而仅仅中美俄印四大国就占了全世界一半人口和一大半的经济实力。即使不考虑这些,即使不考虑欧盟此举可能会抑制流向欧洲的客流,过多的管制必然会加大欧盟已经过高的商业成本和行政成本,刺激企业为躲避繁冗的管制条例和花样翻新的税费而逃离欧洲。而随着欧洲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所占份额下降,它将日益无力强行对外转嫁压力。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号《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数据,在去年全球实际GDP中所占份额,整个欧元区不过14.6%,而中国一国已占13.6%,几乎与整个欧元区相当。而根据这些年来的增长势头,欧洲在世界经济中份额下滑的颓势还难以扭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号《世界经济展望》,2008-2009年,世界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2.9%、-0.5%,欧元区为0.4%、-4.1%,而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为6.1%、2.7%;2010-2011年预期实际GDP增长率,世界为5.0%、4.4%,欧元区为1.7%和1.6%,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为7.3%、6.5%。正因为多年来存在欧洲经济份额下滑的趋势,所以,在近年的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份额和投票权改革中,美国靠牺牲欧洲的份额和投票权来满足新兴市场的要求,自己仅仅减少了一点象征性的份额。如果欧洲企业和政府将生存希望寄托于靠“欧洲堡垒”来隔离外部竞争,那么欧洲只会衰落得更快、更深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航空碳税或加重欧洲颓势 2011-12-26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