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财政对包容性发展的助推作用
2012-02-03   作者: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贾 康

  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和系统工程,需要从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增进诚信友爱、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多个方面着力。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在提高发展的包容性方面,财政应当有所作为。
  助推民主法治。财政对民主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一般而言是间接的,但实际意义非常重大。比如,加强公共财政建设,不仅要求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且要求政府构建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化、民主化的理财制度。公共财政要求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预算资金应有完整性和透明度,财政信息方面应尽可能给公众一个可见的全景图和结构图。参与政府预决算决策过程的,不仅是政府有关综合部门,还应包括专家和群众。应建立健全听证会、舆论监督等专家和群众参与的规则与程序。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和推进财政法制化、民主化,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这是公共财政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发展包容性的一个重要贡献。
  维护公平正义。财政对公平正义的维护,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促进建立体现公平竞争的制度。以税制改革为例,过去企业由政府投资建立,各级、各地政府都有自己的企业,并从自己的企业取得收入。不同的企业与各级、各地政府有亲疏之分,难以开展公平竞争。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企业不分大小、不论行政级别,都要依法纳税,该交国税的进国库,该交地方税的进地方库,税后的部分可以按产权规范自主决策进行分配,这样企业就能够进行公平竞争了。而随着财政组织收入方面改革的推进,企业的行政级别也应该淡化,最后发展到企业领导者由企业家市场来调节供求,从而形成企业和企业家都在市场上公平参与竞争的局面。二是通过财政支出、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薄弱的领域或地区,比如“三农”、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科技创新、养老保障等领域和欠发达地区,给予倾斜;对于贫困家庭、下岗职工、丧失劳动能力者等困难群众,应给予必要救助。三是对于公权部门,推行真正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从理财方面消除以公权谋私利的土壤,并加强财政监督和公众监督,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增进诚信友爱。财政可以从支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和促进改善社会道德体系两个方面来促进包容性发展所要求的诚信友爱。在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方面,财税部门可以从个人、企业的纳税记录入手,促进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大信用制度建设方面的投入,通过机制创新促使社会诚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方面,应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给予财力支持,并以开阔的思路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此来培育、增进人们的友爱、友善之心。
  激发创新活力。应通过创新财政制度来激发经济社会活力。比如,在目前五级政府架构下,财政供养的行政人员多,行政成本高,分税分级体制的实质性内容在基层无法实现,致使县乡两级政府的财政往往十分困难。财政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减少财政层级,进行扁平化改造,以财政层级的扁平化促进行政层级的扁平化。财政层级、行政层级的扁平化将有效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又如,深化税制改革有利于拓展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从而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也有利于构建合理、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避免“土地财政”的尴尬。税制改革还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为微观主体提供更好的服务。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税费、支出、补贴等财政工具的组合运用,财政可以对生态环境治理、国土整治、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等提供积极支持和有力引导。国际经验表明,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除了常规支出之外,采用税收调节,比如环境税和税式支出(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以有意识地放弃一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来实现的特殊财政支出)等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激发社会主体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寻求“包容性”与“发展”的和谐 2012-02-03
· 提高贫困标准体现“包容性发展” 2011-04-21
·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需要包容性增长 2011-04-15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