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抓住服务经济发展大机遇
——国家发改委产业所姜长云研究员一席谈
2012-01-20   作者:马志刚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提要: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即将迎来“服务经济新时代”。如何看待并把握好其中蕴藏的机遇?如何科学选择战略重点和行业重点?如何摆正服务经济与城镇化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服务经济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当前,随着经济服务化全面提速,城镇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业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主力军,我国即将迎来“服务经济新时代”,也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拐点。

  记者:现在,无论是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看,还是从扩大内需的战略需要看,我国服务业都将迎来发展“黄金期”,我国将迈入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如何看待并准确把握好这个机遇?
  姜长云: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发展服务经济的良机。在这一阶段,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但是,受发展基础、需求状况和资源条件的影响,目前发展服务经济也很难“遍地开花”。
  研究表明,发展服务经济,应把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及其部分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作为区域重点,将这些地区建成发展服务经济的核心区。在这些地区应重点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通过加快核心区的产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带动和改造提升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服务经济网络节点,形成对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带动效应,为在大城市、特大城市率先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条件。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发展服务经济,要在统筹规划和鼓励分工协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3大城市群为重点,结合加强各具特色的服务经济网络节点建设,积极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形成各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培育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网络关系。要围绕支持这些重点,直接带动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逐步形成适应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辐射带动更多地区培育服务经济的经济形态。

  记者:为什么建议当前我国发展服务经济应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这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姜长云:之所以建议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一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较好,要素市场较为发达,人才、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密集;二是这些地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难以承受,容易向外转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留下空间;三是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向这些地区集聚发展,可以获得市场需求规模化、集中化的优势,也可以增进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便利和互补性,有利于凝聚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的创新要素和人才。
  之所以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及其部分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作为发展服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主要原因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往往是城市功能的核心区,也是城市经济、文化、科技资源高度密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为旺盛的增长极,也是现代服务业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具有主导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式演变的优势条件,容易左右未来城市功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由于土地等要素价格较高且可得性下降,加之经济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突出,往往面临不转型即衰退的尴尬境地。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区功能转型,是其摆脱困境难以回避的选择。当然,基于国际经验,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可以依托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改造,也可以选择在新城区或其他更具潜力的地区。

  记者: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服务业的繁荣,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集聚水平和辐射能力,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发展服务经济,应该如何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
  姜长云: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发展服务经济也好,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区、促进其老城区转型升级也罢,都应放在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努力促进城镇化与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城镇化不仅会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还会带来产业和创新要素分布的集聚化,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影响着城市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决定了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程度与方向,影响着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而影响着城镇化质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它是综合型城市,还是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专业型服务城市,抑或消费型城市,与其服务业结构也有密切关系。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结构,很容易导致低效劣质的城镇化和城市功能老化,影响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结构,往往导致高效优质的城镇化和城市功能的新型化,有利于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一个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服务业结构,也容易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市功能。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产权和创新要素的流动与优化组合提供了便利,也会对城镇化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为城镇化和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提供新的更高平台;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群、城镇化及服务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乘数效应。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导致城市内外的产业之间、城市之间的组合关系日趋复杂多样,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分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可见,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经济,还需要注意统筹推进信息化和城镇化、服务经济的发展。

  记者:整合资源、科学选择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重点和行业重点,对于加快服务经济的发展进程,更好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对这个重点,应当如何把握呢?
  姜长云:选择发展服务经济的重点行业,需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培育新增长点与增强服务业功能并重,优先瞄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二是扩大服务业就业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服务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适度优先;三是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重,向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倾斜;四是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优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基于上述原则,综合考虑需求扩张潜力、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增强就业能力和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年内,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除应包括“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这些行业外,还应包括健康服务等行业。
  当前,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强基本健康服务、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健康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迅速凸显,成为“坚持民生优先”不可回避的课题。随着高收入群体数量的迅速增加、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扩大健康消费已成发展的潮流。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迅速增加,催生出大量的健康服务需求,要求提高生命质量。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加快,也在推动健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张和释放。健康服务业作为未来消费热点的趋势,正在迅速显现。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还会不断形成对居民心理适应性的挑战,加剧精神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甚至导致抑郁症等大量发生。通过加强健康服务业,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促进其精神健康,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凸显。此外,对外开放的扩大,也为开拓健康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因此,从中长期角度看,我国健康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健康服务业不可或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