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结构优先和双稳取向的宏观调控
2012-01-06   作者:宋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由于经济增长继续减缓并趋近适度区间下限,物价水平开始明显回落,即将下降至5%以下的可承受区间,“软着陆”目标可望基本实现,调控政策到了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优化的时候。

  一、调整时机已到来

  如果说去年上半年数据所显示的宏观经济形势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的话,那么近期形势可以说已相当清晰。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潜在区间并逐步趋稳,但由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决定未来一个时期物价水平仍在相对高位运行,但随翘尾因素逐步减缓,物价变化拐点已经形成,物价水平将呈逐步下降趋势,预计近期将下降到5%以下。经济增长速度处于潜在增长区间,物价水平均进入回落至当前比较合适的上涨区间,意味着“软着陆”目标即将基本实现。
  (一)经济增长速度将稳中趋降
  当前无论投资、消费需求还是生产供给增长均呈现持续减缓趋势,经济增长动力继续趋于减弱。虽然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相对平稳,但向适度区间下限趋近甚至穿越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下一步经济增长将继续呈现稳中趋降趋势。从未来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处动力转换的震荡波动状态,并有可能面临二次衰退或新的危机等后续冲击。城镇消费升级受住房价格、汽车消费环境等因素影响将继续徘徊局面,农村消费可能将因农民工工资上涨减缓而有所回落。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加快,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基本稳定,交通、保障房和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将基本稳定。综合考虑外需、消费及投资需求增长趋势,下一步需求拉动将稳中趋降。同时受中小企业融资紧张,能源生产供应下降等因素制约,工业供给也将趋于继续减缓。总体来看,如果不进行政策调整,四季度将下降到9%以下,明年一二季度有可能下降到更低水平。
  (二)物价水平将逐步回落维持在适度区间
  随着翘尾因素明显减缓,未来几个月将逐步回落适度区间。但由于仍然存在新上涨压力,尤其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将在一定程度抵消翘尾因素减缓带来的下拉作用,使未来物价形势将维持在较高区间,不可能回归前几年的较水平。
  成本推动因素的特殊性决定2012年价格仍将处于较高但基本合理区间。中期来看物价变化仍呈多因素交替推动尤其是成本推动特点。但劳动力成本在连续上涨几年之后,在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情况下,持续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已明显下降。在世界经济重新陷入困境,而主要产油区不发生大的动荡的情况下,大宗水平价格尤其能源价格进一步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同样不大。前几年货币超额供给已基本吸收,2012年翘尾因素也将明显低于2011年。因此,2012年物价上涨将明显低于2011年,但高于“十一五”时期的平均水平。2012年物价上涨幅度将处于3%-4%区间。由于发达国家调控目标区间为1%±1%,新兴工业化、新兴市场国家一般分别将基准提高1-2个百分点,且危机之后又出现新的提升基准呼声。我国作为“新兴+转轨”经济体,4%±1%即3%-5%的区间应该说是比较合适,可以作为中长期物价调控目标范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价格水平压得过低。

  二、结构优先的政策调整宜早不宜晚

  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应该进一步突出结构调整,采取结构优先、双稳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失时机地将调控重点从反通胀为主调整为调结构优先、稳增长与反通胀并重上来。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需要政策适当调整且早调好于晚调,而类似上世纪70-80年代的国际经济形势需要将政策重心从需求管理转变为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更多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前期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甚至决定性成效,“软着陆”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目前可以说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考虑到政策紧缩的滞后效应,从主动调控、最优效果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政策调整的时间窗口已经到来,需要也可以对调控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尤其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则可以说进入了难得的“调结构、改体制、健机制、促创新”的大好时机。当前经济形势相对稳定,对调整结构等长期任务十分有利,且对于结构优先的宏观调控而言,可以说宜早不宜晚———如果早调则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运用财政政策进行结构调整,并以此来稳定经济增长和缓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如果拖至不得不调整时再调,则可能不得不松动货币政策进行总量调整,不仅使深层次的结构问题得不到解决,还有可能使先前的调控前功尽弃。
  我国现阶段同时面临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压力,且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多为成本和供给因素。在此背景下,需要借鉴“供应学派革命”的思路,多运用减税等财政政策工具和放松管制、促进创新等供给管理政策,以应对成本上升等压力,并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采取财政货币政策适当分工的组合拳应对当前复杂局面

  由于经济增长仍与物价走势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需要对财政、货币政策适当分工,以组合拳应对不同方向和性质的复杂挑战。由于经济明显下行但物价居高矛盾没有完全解决,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组合没有必要也不能轻易改变,但从形势的需要来看,财政政策需要更加积极,而货币政策需要回归稳健,并与金融体制改革和体系健全相配合,完成复杂的调控任务。
  (一)财政政策要积极“调结构、稳增长”
  积极财政政策要从前期的名义积极转变为实际积极,并且要更加积极一些。要综合运用减税、支出、补贴等手段以及必要的体制改革,在促进创新、稳定农产品供给、促进消费和改善民生等领域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结构调整作用。
  1、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地发挥其结构调整功能
  一要健全结构调整财政税收政策。二要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供给稳定机制。三要健全民生领域财政税收政策。四要健全促进消费的财税政策体系。
  2、稳步推进必要且条件成熟的财税体制改革
  一要适当调整中央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大中央对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全国性公共产品支出责任和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建设的转移支付。二要健全完善相关政策性财政金融体制。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支出,建立服务农村和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担保基金。三要健全地方公共机构债务管理制度,探索规范的地方政府公债发行制度和地方政府性机构债券融资制度,发挥地方人大和中央部委在地方债券融资中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二)稳健货币政策要与金融体制改革共同作用以增强调控效果
  1、稳健货币政策要在继续反通胀的同时致力于促进结构调整
  由于前期货币超发已基本吸收,物价已经开始回落,且物价上涨部分尤其新涨价部分的非需求拉动性质,如果再继续紧缩货币供应,不仅无助于反通货膨胀,反而有损于未来经济增长。因此,稳健货币政策要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在稳定通胀预期、防止输入型通胀与游资冲击的同时,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以支持稳增长目标。
  2、稳步推进金融改革与发展,构建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调控中出现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行业表外业务扩张、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突起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现阶段金融体系的根本性缺陷,尤其是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表明不深化改革单纯依靠技术性的政策操作也无法解决问题,也表明了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调整优化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现阶段尤其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快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要靠政策推动的被动局面,消除大银行体制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二要广泛发展包括天使资本、种子基金、引导基金等在内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创业投资基金,为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多项结构性减税政策1月实施 2012-01-04
· 减税 调结构之重 2011-12-31
· 上投摩根董红波:把握结构性机会关注健康品质生活 2011-12-30
· 结构性税改助推扩大内需升级版 2011-12-2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