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消费财政政策应该常态化
2012-01-05   作者:陈东海(东航国际金融公司)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根据报道,商务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五大类新家电9248万台,拉动直接消费3420多亿元,有效引导了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
  其实,在去年底最后一两个星期内,家电的销售突然火爆,原因在于年底前家电的以旧换新并减免10%销售价款的优惠活动将终结。
  可以预期的是,这项重大的促消费政策结束后,家电行业将会陷入一段比较长的需求疲软期。由于从2009年这项政策开始实施到现在,那些因为价款减免而释放的消费,基本上在3年的时间里逐渐释放了。而家电企业也在半年前就更早的感受到了政策即将到期而带来的寒意。就拿家用空调业来说,2011年上半年实现40%以上的行业增长率,但是7月开始出现出口下滑,10月内销出口首次出现同步负增长,到11月内销下降了23%,出口则下降了40%。
  应当说,从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的家电业出现了两年半的大牛市,证明了以旧换新的优惠措施,对促进销售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面对这项措施结束以后的消费必然面临的回落局面,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该部门正在考虑出台一些新的消费促进政策,这些新政策有望在最近举行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公布。
  如果能够出台新的促进消费的措施当然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能否有效的促进消费和就业则不一定有效,关键看是什么样的优惠措施。就拿过去的“家电下乡”来说,如果没有价款的减免措施,效果就算不上理想。所以,促进消费,关键还是在于能够让消费者买得起。之所以家电以旧换新的效果不错,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于价款上做了10%的减免,等于是财政上做了转移支付,或者是相当于消费税上做了重大的减免。
  如今制约中国消费的最大问题,不是商品不足和不对路,而是普通消费者消费能力不足,也就是买不起。而人们消费能力不足的重大原因,除了收入不高以外,就是税费太重。因此减免税收实际上是启动消费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家电以旧换新等于减免了相当一部分消费的税费,立即让家电市场保持了长达两年半的牛市,并增加了以旧换新业务的数十万人口就业。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从2009年起,中国的乘用车也实行了税费减免的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汽车消费的井喷。该政策规定,对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比原来的10%减少了一半;从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2010年汽车产销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而汽车购置税的优惠在2011年5月取消后,中国的汽车销售立刻受到影响而放缓。根据中汽协数据,2011年1~11月汽车产销1672.83万辆和1681.56万辆,同比仅仅增长2.00%和2.56%。
  所以说,减免税费可以直接促进中国的内需。目前虽然减免税费的必要性已经是众所周知,但是中国的税费实际上一直是加重的。尽管2011年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做了一点提高,一些居民的负担稍有减轻,但是近年来中国的总体财政收入一直在超高速增长,远远地超过GDP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这就表明在社会的总财富中,税收占有的比例在持续扩大,而普通居民占有的比例在持续萎缩。所以总体来看,人们消费的能力必然严重受制于繁重的税收,内需的启动成为了无源之水。
  那么,在总体减税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如果启动内需,就需要更多像家电以旧换新10%减免价款和汽车购置税减免这样的措施。但是,这些措施都是有时效的,政策一结束,政策涉及到的家电和汽车的销售立即进入冬季。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出台更多、范围更广的消费促进政策,另一方面,也需要那些包含税费和价款减免的政策能够长期化、常态化,这样才能持续稳定地促进消费,进而启动内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等收入人群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2011-12-29
· 消费外移与国内消费不足 2011-12-29
· 成品油进口关税下调获益者未必是消费者 2011-12-29
· 山东消协:警惕不合格电水壶损害消费者利益 2011-12-29
· 日本11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下降 2011-12-2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