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如何成了以势压人的工具
2012-01-04   作者:李晓亮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字号
  俗话说,卖油的姑娘水梳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更是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古诗,只是时至今日,它却仍通体透着现实意蕴。这样的辛酸,比比皆是:比如一斤米卖到快200块钱,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都是卖稻的农民赚了。但看了新闻你才发现,现实的坑爹之处在于,种稻的和买米的,都被“套牢”了。巨额利润在神秘的中间环节神不知鬼不觉地“蒸发”了。
  这就是日前引起热议的,五常大米“米贵伤农”事件:黑龙江五常大米最高售价可达每斤199元,但当地稻农卖给加工企业的收购价却不足2元。记者采访得知,每斤大米加工成本约为0.2元,加工企业通过设置不合理订单控制稻农压制收购价,以致稻农和企业获利悬殊。
  报道是从“高价米的巨额利润究竟流向谁家腰包”这个角度切入的。不过,舆论关注点却是多维度的。反而很多声音在质疑,为何一斤米能卖到200元“天价”。柴米油盐,本是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现在却标出“奢侈品”的价格。这当然是靠买米度日的城市人,且主要靠普通大米为口粮的消费者的关注点。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轮番上阵的情势下,此等诉求,当然不容忽视。
  何况,在这起“贵米”风波之前,还曾有一波“假米”疑云驱之不散,也和五常有关——当时央视曝光一些所谓的“五常大米”,竟是廉价大米掺香料加工而成。五常香米由香精熏制,米商坦言自己都不吃。现在,面对标价近200元的五常米,惊惶的消费者首先敏感价格和其质量,也是常情。弄清如此名贵的大米是否真的物有所值,物超所值,实在应作为回应和处理此次风波最优选的价值选择。
  其次,当然就是“米贵伤农”怪圈如何打破的问题了。若真的没有恶意造假和炒作哄抬,市价200元而成本不过每斤2毛钱的大米,稻农却只得到不足2元钱,那么这种产业链肯定是不健康,也是难以维系的。大米收购价奇低而终端销售价畸高,这是一个双输的格局。稻农和消费者都深受其害,反而中间流通或管理环节获利最丰。这短期看好像一本万利,长远来看,必将祸及自身,危及品牌。
  产业链“失衡”,就在于稻农话语权缺失和博弈力量孱弱,而市场管理者却不经意间站在企业一方。订单农业,订单不但没能成为农户获益和维权的保障,反而成为企业大搞“霸王条款”,乃至以势压人的工具。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而企业则毫无契约精神,不讲信用、肆意压价、以克扣余款来逼农户续约……本该为民谋利的职能部门,却因利益问题,和企业坐上了一条板凳。相关管理中心和协会,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其职能似乎只为维护企业利益,却对稻农利益只字未提。这种管理理念,自然让企业有恃无恐,仗势压价,构成实质性“垄断”。
  至此,你会发现“米贵伤农”和此前各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性质一样。要打破怪圈,政府公共责任担当不可或缺:必须真正以民为本,而非自身涉入利益格局难以自拔。只要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发布准确供需信息,对欺行霸市的“垄断刺头”狠下重手,遏制恶意的市场操纵,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主动积极引导市场转型,让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向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向转变;让散户农民在应对市场变化时,能有组织地作出联动反应;精简中间管理、流通环节和交通运输成本,这些都是走出怪圈的关键。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