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能建立“公益型国企”?
2011-12-13   作者:戈海  来源:正义网
 
【字号
  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首度提出“公益型国企”概念,被划进这一类别的包括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类央企。国资委昨天予以纠正和澄清,称邵宁提出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不等于“公益型国企”。(12月13日《京华时报》)
  媒体将“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误作“公益型国企”予以发布,的确与邵宁的本意相悖。事实上,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强调的是国有企业在经营谋取利润的过程中,不应该放弃社会责任。“公益型企业”的着眼点则在于,企业本身的经营行为就是为社会服务、不以谋取利润为前提的。邵宁的本意大概是说,要让部分国企应该具备公益性质,通过改革让“公益”软化垄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削弱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同时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
  坦率来讲,这样的预想十分可贵,但总的来看不见得有多高明,甚至于可能面临根本改不下去的困境。首先,“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硬性指标,也就是说,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具备“公益性质”的国企,外人很难断定。而我们知道,国有企业善于发挥口才优势,黑白颠倒的说法不是没有出现过,如果没有一个指标,只让企业自说自话,改革很可能流于形式。加之裁判是政府部门,民意很难发挥效用,上级评判下级、老子评判儿子,改革成功与否、彻底与否会变得扑朔迷离。
  其次,根据以往经验,一旦国有企业向着“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迈进,政策扶持和优惠就会接踵而来。道理很简单:既要保证企业利润,又要垄断企业具备公益性质,需要企业付出更大成本,国家自然会给予这些企业一定补助;即便企业没有直接损失,国有企业也不会放着挣钱的机会不要,而甘心踏踏实实搞改革。事实上,每一次国有企业面临的改革,总会有一种“赎买”形式进行置换,企业从国家政策中总能捞到一些好处。
  此外,国企叫穷叫屈的方法也是一整套一整套的,如果一项政策不能给企业以及企业中的领导层带来实质效益,他们就会哭爹喊娘一般阻挠改革进行。而这一切的原因,恰恰就在于国有企业定位不清,看似国家控股的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公共生活,但实际上靠着垄断地位,国企经常与民争利,涨价总比别人快,降价总比别人慢,霸王条款层出不穷。说他们靠市场,市场有时却在失灵,说他们是国企,有时却毫无公益性。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考虑,改革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哪些企业应该向公益型方向发展,哪些企业应该去适应市场竞争规则。邵宁指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的路径日渐清晰,国有企业在向两个方向集中,并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不同的国有企业,分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和“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但在笔者看来,“具有公益性质的国有企业”倒不如直接改做“公益型企业”,破除其中的利益冲动,同时打破“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因为国企确实应该是公益性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