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房地产化”助力文化产业渐入佳境
2011-11-11   作者:温建宁(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文化产业首次被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标志着中国决胜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心发生重大调整,社会效益超越经济效益被置于重大战略任务的首位。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正成为历史性选择的必然环节,创造了促使房地产行业从国民经济支柱地位退出的条件。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既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1993年国家推出商品房市场以来,尤其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以来,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海南、北海区域性大起大落,以及全国性暴发式增长过程,其18年的发展周期已足够长,超越了改革开放之后任何其他行业持续发展的周期,以至于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度和边际效应都在逐年降低。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发展,积累了太多社会矛盾,在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和谐均衡的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定程度上就是弥补物质发展的不足,解决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问题,自然经济发展的支点不能再依赖过度金钱化的房地产业,凝聚人心构筑民族文化自信心,就得从文化品质提升和消费着手,就是要从根本上彻底扭转积累房子的财富拜金狂潮。现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速文化产业的培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适应性变革,不仅是国家国际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有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分流所需资金支持,既是增强文化产品思想震撼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发掘文化创意产品艺术感染力的关键点。文化产业完全不同于房地产行业,承载的是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选择,内容也不像房地产行业那样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而是核心要素组织的有益文化营养再创作,融合的是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民族特色和世界潮流,凝聚的是文化创意等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创作品,能有效对接旅游、通讯、会展、商贸、体育、休闲等行业,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培育,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将远甚于房地产,所以去除了房地产过分“吸金”影响,剩余资金和流动性才会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淘金”,配置和培育出新型文化业态。
  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有助于为房价向合理价值回归打开通道,既能最大限度提升国民幸福感觉,也能有效消除两极分化日益严峻的局面。据《求是》旗下《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就“2011中国人幸福感大调查”揭示,在当下,提高工资和降低房价最能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工资增长受制于各行业和领域的限制,也受制于劳动者对社会和就业单位的贡献大小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较大、令人满意的上涨幅度,那么房价重新以居住功能定位,而不是以财富表现形式定位,剔除附加在房地产上面的货币价值,就是促进房价走向价值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或将是提升民众幸福感觉的最佳之路了。
  随着文化产业支柱性地位的奠基,这种质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发生着“核裂变”。不但能促使国人从对房子这种财富性“物”的追求和拥有解脱出来,转变为在文化上,从“内心精神感受”层面去体验“幸福感觉”。而且,从去年4月地产商和民众之间混沌博弈开始,到今年10月中国经济“去房地产”预期明确,在地产全行业价格松动快速“洗牌”下,地产商们不得不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最不情愿的价格层面“忍痛割爱”,甚至不惜竞争性降价追求销售量增长,这都预示着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渐入“提速”佳境,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盈利时代正经渐渐远去。
  下一步,我们希望尽快看到文化产业的兴盛,推动国家进入国民摆脱焦虑、急躁、浮躁心态,进而形成高度民族凝聚力的新时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