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房闹”噪音干扰楼市调控
2011-10-27   作者:证券时报评论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经过大半年的僵持之后,近期全国不少城市的房价开始出现了实质性松动。其中,一些城市的开发商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尽快回笼资金,进行了实质性降价,有些降幅高达20%-30%。从全国范围看,整个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告别非理性繁荣,步入理性回归之路的迹象。可以说,始自今年初的最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收到了实质性效果。
  在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中,部分城市出现了业主因房价下跌而与开发商产生纠纷的事件。一些业主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补偿房价下跌损失,甚至出现了一些楼盘业主因“维权”要求得不到满足而打砸售楼处的事件。熟悉情况的人知道,2008年上一轮房价下跌过程中,这种被人们称之为“房闹”的现象,也曾一度在多个城市上演过。
  如何看待“房闹”现象?不论从现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还是从人类千百年来的商业交易道德来看,这种因房价下跌而要求退房的行为,都有违契约精神。对待此类事件,绝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同情他们的境遇,但不支持他们的诉求。当然,中国的开发商在开发、宣传、销售等环节存在较多不规范、不道德的操作是众所皆知的事实,部分业主可能在购买过程中受到了开发商的有意误导,对此,当事人应凭借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引发的矛盾,从性质上看,属于法律事件的范畴,理应通过法律的途径去解决。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此类事件的增多,一些人却刻意将本属于法律性质的事件,转化成社会事件,并试图以此影响国家的政策取向。一方面,购房纠纷中的当事人,可能有个别人抱着“把事情闹大”,进而达到正常的法律途径所无法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更多的开发商则希望借此类事情向决策者施压,迫其放松调控力度,或者直接取消迄今为止所有调控政策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措施——限购。对于前者,虽然其动机并不高尚,甚至有些卑微,但在现实中国的语境下,大多数人都会抱持同情、理解,但不支持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只不过想挽回自己几万或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其动机很容易辨识。相比之下,第二类人则拥有更大的力量,且更具迷惑性。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他们拥有很强的政府游说能力,也拥有很强的公众游说能力,他们往往结合市场不同阶段,散布各种似是而非的言论,以影响政府决策和公众认知,进而使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服务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在此次市场面临重大转折的时点上,一些所谓的行业精英和意见领袖,又开始着手“引导”舆论。从目前看,这些“引导”正有意无意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刻意将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渲染成社会问题,借机向有关方面施压;二是夸大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渲染房价下跌的严重后果;三是假借市场化之名,炮轰限购政策,意图逼迫政府取消限购政策。由于这些论调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所以往往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不论是从当前市场的现实出发,还是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对这些问题正本清源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们应该严格将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纠纷限定在法律范围内。如果将本属于法律性质的民事纠纷异化或放大为社会问题,将会开启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鼓励更多的逆向选择行为,最终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乃至社会秩序。
  其次,全社会都要科学而理性地评价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角色。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产业带动效应是毋庸置疑的,但房地产并不是无成本的永动机,也不是中国经济舞台上可以永远旋转的舞者,更不能因为其资产属性带来的短期愉快,就将其视为不限时不限量的大麻和鸦片。对于房地产产业本身来说,某一阶段其需求量是有限度的,过度供给会导致严重后果。对整个经济来说,房地产行业应该与其它行业协调发展,如果合理的关系被破坏,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近些年房地产行业不怎么健康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太多的负面效应,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令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忧虑的事实。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要去房地产化,房地产业需要健康发展,否则中国经济没有前途,其所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难解决。回到眼前,房价理性回归过程中的阵痛,也需要各方面作好承担的准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可能有长期的免费午餐。
  对于限购政策,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违背市场化之举。由于房地产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别是中国国情下外部性还很大,所以不应将其视为纯市场产品。限购政策本身就是剥离附着在房地产身上的资产属性,而还其居住本位。从全球范围看,那些强调房地产居住本位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收入更加平等、社会更加和谐;相反,那些房地产资产属性强的国家或地区,收入分配更不公平,社会矛盾也更多。
  在现行限购政策下,反映了更真实的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当前房价的下跌,只不过是清除前期投机成分之后的一种回归。诚然,目前限购政策并不完善,存在行政化、简单化之嫌,未来存在运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房地产向居住本位回归的必要。可以预料,只要不放弃住房的居住本位这一原则,只要时间足够长,真实的供求关系将会给房价找到一个合理的价位,那才是真正的市场化价位。
  市场总是充满各种声音,有时候噪音会非常强。保持清醒、理智,勿被噪音干扰,是对决策者和市场参与各方的考验,经受住考验,楼市调控才能成功,房地产才会有健康发展的未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最高法意见为下一轮治房闹而备 2009-07-21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