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地方债提升央行“独立性”
2011-10-24   作者:杨国英  来源:国际金融报
 
【字号
  地方债发行开闸,不仅为未来持续深化的城镇化解决了融资通道,更为当下高达近11万亿的地方债务提供了缓解机制,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指令(或变相指令)银行持续放贷“以新换旧”。这一方面说明,数额巨大的地方债务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持续放贷会将风险累积恶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历年相比,中国央行“独立性”得到了相应提高。
  如果时间回到从前,此种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的处置方式,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由财政部发行相应的债券,指令央行出面认购;另一种是让央行放低利率,并相应增加信贷额度,配合地方政府通过“以新换旧”还贷。
  上述两种方式,均以弱化央行“独立性”为代价,为地方债务买单。且由此会持续助推地方政府的负债“投资”冲动,更可能加剧由此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在我们承认央行“独立性”相应提高的同时,如果对本轮巨额地方债务的形成,以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其肇始及恶化,亦来自于央行的“相对不独立”。
  2008年中央政府为避免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在作出4万亿元中央直接投资的决定后,央行随即全力配合支持,并于其后两年放发逾10万亿元针对性的“配合信贷”。
  当然,在经济遭受次贷危机的严重冲击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刺激内需、带动就业,就阶段性而言有其合理性。但是,刺激性投入的过大,以及相关项目过程监管、基本效率评估的相对缺失,直接带来了今天风险权重较大的巨额地方债务。
  无论是巨额地方债务隐患的警示,还是持续高企的通胀水平,以及利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下逐渐开放的要求,似乎均在说明央行有加速“独立性” 进程的必要。
  如果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因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货币流动的相对稀缺,此时为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相对可以容忍较高的通胀水平——亦即是说,此阶段政府“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要大于央行“价格稳定”首要任务的重要性。
  但是,在实现高速增长32年后,中国早已由改革之初的资本极度稀缺,变为今天外储逾3万亿美元的全球外储第一大国。此外,无论是通胀的高企、资源的供给,还是环境的制约,均要求我国尽快改变过于依赖投资的粗放式增长。这就说明,过去因发展水平的滞后、货币流动的稀缺,所赋予政府“经济增长”重要性大于央行首要任务的“价格稳定”,在事实层面的合理性而言,已不复存在。
  当然,就“经济增长”而言,“十二五规划”已将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降为7%,这与“十一五”期间11%的增长均速相比,大幅下调了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之于下一阶段发展的相对放缓,给央行“价格稳定”真正作为首要或惟一任务,提供了可能性。
  在自主发行试行以缓解地方债务危机之际,我们更应该反思,正是在央行“独立性”相对缺失下,经由制度性诱导,才形成今天数额巨大、风险巨大的地方债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地方债务风险主要应是流动性风险 2011-08-29
· 财政部代7省区市发行236亿元地方债 2011-08-23
·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要具体办法 2011-08-19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