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老账本何以引人关注
2011-10-24   作者:房清江  来源:东方早报
 
【字号
  近日,北京杂项收藏家孙文雄在整理文献资料时,发现3本民国时期不同慈善组织赈灾的财务账本,记录了每笔捐款的捐入和使用详情。其中一本中的杂费支出写有“扁担13块9毛5分,笊篱2毛,洋锁3毛”等款项,细枝末节都一一记录。(《新京报》10月23日)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民国是乱世,政令也好,慈善也罢,缺少相应健全的社会法制作支撑,公共秩序没有应有的保障。然而,就某些事来说,不尽然都是想象中那般差劲。诸如,这两本慈善机构的“征信录”和一本名为“从善如流”的小册子,记录了民国时期华人慈善组织,在国内外救助灾民的情况。
  账本记载,在捐赠方面,大到富人的一千元,小到普通人的一毛钱都有相应记录;而在支出上,列有“扁担13块9毛5分,笊篱2毛,洋锁3毛”等款项,如此细枝末节都一一列入。细致的记录,当然是用来接受监督,使自身足以被众人信任,进而能募集更多善款。
  查阅资料可知,1929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监督慈善团体法》,成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关慈善事业的基本法。而从报道看,这本“从善如流”的小册子自1921年已严格记录相关内容。可见,彼时对慈善组织没有严格的监管规定,或解读为出自自我严格的约束,或视作遵守慈善事业的基本伦理,总之,慈善机构力求透明的操守体现在了这些留给后人的小册子上。
  但凡能引人关注的东西,大抵都是眼下稀缺的元素。去年,网上曝光民国孩子的作文,曾引起了国人对当下孩子语文教育的思考。而如今,民国慈善老账本现身,在慈善事业频频发生引人质疑事件的背景下,拷问的恰恰是慈善的本质。
  跳出历史看问题,慈善老账本抽象出来的是做慈善的基本原理,即秉承济世助弱情怀的同时,须平等对待每一份慈善的热心,以及须保证公众对慈善的信任。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的责任和道义,和支撑慈善运作的原理,都不会改变。
  慈善老账本出现在那个兵荒马乱、条件落后的时代;彼时慈善在艰辛中前行,依靠的更多是道义上的自觉与操守上的自律。而当下无论技术条件还是经济,已不可同日而语,相反慈善却饱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抚今追昔,或许感叹的正是道义与自律的失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慈善不是富人专利 草根慈善在江阴蔚然成风 2011-09-15
· “慈善”的货币不该有特权 2011-09-09
· 强迫慈善源自政绩驱动 2011-09-05
· 强制捐款捐不出慈善 2011-09-02
· 慈善捐款不应被政绩强迫 2011-09-02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