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有一家名为“十五”的餐厅,每年接收18名失业青年当学徒,向他们提供为期一年的主厨培训。这些学徒有些甚至刚刚走出劳教所,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经验,普通企业很少愿意雇佣他们。然而,在这里他们却可以接受专业培训,获得成为高级餐厅主厨的技能。 “十五”这个名字源于餐厅2002年第一期培训的15名主厨学徒。很多曾经的“问题青年”因为在这里一年的学徒经历得到了在顶级餐馆工作的机会,有些甚至自己开餐厅当上了老板。 “十五”餐厅是英国许许多多社会企业的代表。社会企业区别于普通企业,其核心目标是服务社会,盈利可持续的公司是它的运营形式。最近一个名为“社会利润”的活动正在英国开展,它旨在推广社会企业,其口号是“选择社会企业,社会获利”。 推广社会企业是解决青年就业的一个契机。今年8月伦敦等地爆发骚乱,让英国公众再次聚焦青年失业问题。据统计,今年6—8月英国25岁以下年轻人失业人数近百万,失业率高达21.3%。这群人被称为“尼特族”,即不受教育、雇佣或者培训的年轻人。多数“尼特族”终日无所事事,靠政府发放的失业救济金度日,精神和经济的双重空虚使他们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而加入社会企业的青年人可以从中获得就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企业中他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在集体中获得个人发展的指导,得到同伴们的鼓励和支持,缓解了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他们感到自己是正在融入社会的有用之人,而不是被社会遗忘甚至抛弃的边缘人。 发展社会企业也是社会福利转变的一种方式。英国骚乱发生后,很多英国公众质疑政府花掉大笔纳税人的钱财用于发放失业救济金,而靠失业救济金生活的年轻人不仅不知感恩,还打砸抢烧、破坏公共秩序。政府的福利政策受到严重质疑,人们认为高福利社会不仅养了懒汉,还养了罪犯。如今政府把一部分资金转移支付到社会企业中,“授人以渔”,这种迂回的福利方式赢得了多重效果。 从商业角度来看,融合公益的社会企业充满了创新思维。就拿“十五”餐厅来说,许多食客慕名而来,享受美食的同时觉得自己也在为公益事业出力。还有一个回收废旧家具的社会企业,培训失业青年旧家具翻新技能。翻新过的家具卖给社区学校或低收入家庭,可谓一举多得。要让社会企业运转,将商业和公益结合,社会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就是一种可复制的创新财富。 当前,英国的社会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它的社会服务性,其利润很大一部分用于回馈社会,因此难以做大做强;由于许多投资者对这种回报相对较低的投资未必买账,因此难以获得启动资金。 但是,人们注意到,几百年来“森林法则”指导的商业化遗留了许多社会问题,而社会企业为商业反哺社会提供了可行道路。社会企业模式本身融合了社会公益、创新思维和商业智慧,让青年就业问题本身转化为解决问题过程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模式青年人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经验,企业达到了服务社会的目的,可操作、可复制的企业盈利模式保证了这个过程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