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理顺融资环境 一手严惩高利贷
2011-10-17   作者: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上海证券报
 
【字号

 
  易宪容

  温州高利贷行为触发的险情说明了什么?它的根源又在哪里?它为何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扩展到如此大的范围?对温州民间金融这样的高利贷行为,仅是引导之、救助之就可以抹平的吗?如果放虎归山,那么温州的高利贷行为是不是会掀起新一轮的炒作高潮?特别是这些人会不会重新进入住房市场炒高房价,让政府房地产宏观调控前功尽弃?
  这些问题,实在很值得深入探讨。
  起源于温州的高利贷,迄今已蔓延到全国许多地方,它给整个中国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实在是难以估量。这是现行中国货币政策、金融制度安排下的一种严重的金融乱象。如果不是因为温州民企老板接连“跑路”,这种金融乱象还不知道将延续多久并泛滥到什么样的程度。因此,笔者以为,对于温州的高利贷行为,绝非仅是借助一个新的概念来救助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当前温州高利贷所导致的金融危机,并不是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不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要救助的问题,而是高利贷的当事人或企业利用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不规范及制度缺陷,有意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扭曲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之所以会持续的时间这么长,蔓延范围这么广,很大程度与金融监管缺失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不作为有关。如果政府仅是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可以使相应的监管部门得以推却责任,也可能会让这些高利贷的当事人及企业重操旧业,又掀起新一轮的高利贷热潮。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行业、产业、商品炒风四起,大多都与温州的高利贷脱不了干系。比如温州炒房团,就是以温州的高利贷为融资平台的。这些炒房者利用温州的高利贷市场,把许多城市的房价炒得在短期内飙升数倍。而温州炒房团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全国住房市场得手,又使得温州炒房团志得意满越炒越疯狂。就这样,以温州高利贷为融资平台的各种市场炒作者,这些年来转战南北,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住房、炒作矿产资源、炒作煤矿、炒作农产品等热潮,这些人赚得盆满钵满,短期内暴富。而在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聚集的过程中,经济生活秩序被扰乱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机制被扭曲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主流价值被严重侵蚀。这些一夜暴富者的事例,引得更多人及企业不想从事实体经济生产,不想创造社会财富,一心只想捕捉到下一个炒作机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当前国内的房地产泡沫、民间高利贷这两大危害中国经济的因素都是这种赌徒心态的结果。
  国内房地产的泡沫不挤出,中国经济面临的危机与风险就难解除。非常糟糕的是,在温州炒房团的示范效应下,不少人已视房地产为最能赚钱的工具,最得力的增长财富工具,足以牟取暴利的工具,一轮又一轮住房投机炒作的热潮遂成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这种状况下,当政府的住房政策不允许再把这种住房炒作延续下去时,这些疯狂炒房者就开始玩“炒钱”游戏了。当前民间的高利贷不仅是一些人牟取暴利的工具,也正在演变成普遍的融资行为。这种融资行为,不仅在规模上严重侵蚀着正规的金融市场,而且高利贷利润也高到了几近“疯狂”地步。据《羊城晚报》调查报告的数据,近来民间借贷利率已普遍涨至月息6分到8分,换算成年息高达72%至96%,个别民间借贷公司年息甚至上升到120%。而当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65%,广州民间借贷利率最高已达银行贷款利率的18倍。想想看,这是怎样的诱惑!
  面对高利贷的超大诱惑力,近年间,无论是自然人、企业法人、上市公司、商业银行、还是公益基金及公务员都纷纷被诱入其中。早几年,这种高利贷还仅发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民间借贷市场,而现在经济落后的地方也开始感染并迅速蔓延。对于这些炒钱者来说,赌徒心态发展到极端,而当这种借贷无法归还时,“逃”便成了当事者上策。从目前的情形看,只要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高利贷巨额信贷资金没能尽快、彻底撤出,就不能排除最终可能引发全国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威胁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及整个社会稳定的可能。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减轻中小企业的各种负担,确是可行的选择,但是决不可用政策来救那些在全国各类市场投机炒作的企业或个人,更不能救助那些由于高利贷而破产的企业或个人。不仅不该救助,对这些高利贷行为还理应采取严厉处罚措施,这些高利贷企业或个人,该破产就得破产,如果违法,就得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可姑息。
  为了严厉打击高利贷的行为,中央政府还需要抓紧制定相应的行业规则,比如严厉禁止银行工作人员、政府公务员从事高利贷行为等等,必要时还得追究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不能不说,一些地方的高利贷盛行,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是分不开的。现在眼见高利贷正在引爆危机,这些地方政府便拼命希望由政府来救助,从表面上看这是在极力拯救当地的经济,其实这也是在极力掩饰他们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对近年间高利贷盛行及泛滥的地方,同样要追究其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要不然,就不可能真正全面遏制泛滥的高利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欧洲央行准备动用12个月期再融资工具 2011-09-28
· 我国需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2011-09-26
· A股惊魂未定 中交建放胆天量融资 2011-09-26
· 美参议院否决众院政府短期融资案 政府仍恐关门 2011-09-24
· 小企业融资难且贵 不应成为“摇钱树” 2011-09-23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