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博弈,政府需让利参与
2011-09-21   作者:惠铭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随着商品房成交量下滑,价格停涨趋势扩大,部分城市楼市买卖双方进入焦灼的博弈阶段。有消费者认为,房价虽然停涨,但是感觉并不明显,暂时不打算买房。部分地产商则称,既然调控政策是长期的,因为资金链紧张,可能会降价。(《人民日报》9月20日)
  一边是消费者持币待购,淡定观望;一边是房产商“硬挺”,拒不降价,即便降价,也是微降,让消费者“感觉不明显”,这种博弈若僵持下去,其后果可能是啥样呢?不难预测,假如房产商利润空间大,大幅降价,只伤皮毛,不伤筋骨,那倒是皆大欢喜。假如房产商利润空间已经被挤压成微利,甚至无利可图,仅是为了缓解资金链条紧张而赔本“甩卖”,这种结局,甚至伤及我国经济的整体运行与发展。
  道理很简单,因为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居于支柱产业地位,假如楼价、楼市波动过大,必然震荡或冲击建材、家电等上下游链条产业。尤其是,一旦房价大跌,恐怕还会衍生次贷危机,因为当前银行业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30%~40%,而大多数抵押物又是土地或房产。显然,房价下跌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不容小视。
  对于房价,社会的共识是:既不希望大涨,也不希望大跌,而是合理。但楼价多少才算是合理?多年来,这个概念一直是模糊的,未有明确的界定。对此,我们不妨看看楼盘成本。一个楼盘成本无非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包括管理成本),政府税费以及开发商利润。细数这些成本,假如想让开发商有利润可赚、让更多的人买得起商品房,那么,合理的楼价应该是,除了挤压开发商暴利空间外,土地价格、政府税费要大幅下调。
  现实却是土地成本居高不下,地方政府仍然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而且不管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多年来政府收取的税费未曾减少分毫。如此,一个问题就浮现出来了,就是抑制虚高的楼价,应该是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公众所愿看到的事实应该是:消费者购房理性一点,开发商少赚一点,地方政府要“让利”,降低土地价格和税费,只有这样,楼价才能回归合理。
  但遗憾的是,抑制楼价,政府只是“动嘴”,而不让利,只是闲看开发商和消费者博弈,但这种博弈,其实是一种“虚博”——在政府不让利的前提下,开发商让利,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也很难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如此胶着博弈,其实意义不大,祸患却是无穷——房价不但未降,却有可能先将一些房产商拖垮、拖死,引发社会经济震荡。
  或许有人认为,最近一段时间国家推行的“限购令”等楼市调控政策相当给力,曾经高歌猛进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落潮。比如,今年8月份,我国46个大中城市房价停涨;预计“金九银十”今年难再现,甚至断定楼市出现“拐点”等等。不否认调控政策抑制并非一点也不起作用,但在政府不让利的前提下,其作用是有限的。理性分析当前“楼市落潮”,一是因为买卖双方大多在静观其变,但刚性需求未必式微,市场需要未变;二是当前银根紧缩,银行房贷卡得紧,个人按揭难度较大,楼房交易量减少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虽然楼价停涨趋势扩大,但下降幅度有限就是明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北上广深楼市成交惨淡"金九"难现 2011-09-19
· 沪楼市有价无市 购房者坐等降价 2011-09-14
· 楼市"凉意袭人" 开发商或"降价换量" 2011-09-14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