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成钢主持达沃斯分论坛时用英文调侃骆家辉,问他坐经济舱来参会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而骆家辉的回复也很“机智”,他表示,作为政府官员,不管是其领事馆的官员还是北京大使馆的,也包括总统的内阁成员,一般的规则就是坐飞机时坐经济舱。
骆家辉坐经济舱之所以引发国人的热议,归之于文化习惯上的差异,显然忽略了背后的制度因素。当国内相应级别的官员早已成为商务舱的座上嘉宾,甚至还有“让领导先飞”的特权时,坐经济舱的骆家辉显然不仅仅是美国式的低调,而更关系到政府的身份意识与执政理念。
事实上,对于政府的经济行为,早有经济学家给出过剖析,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廉价政府理论,正是最为经典,也是被现代政府所广为借鉴的。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政府和纳税人之间也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活动的成本(征税)和产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体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即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成本要最小化。马克思则沿用了斯密的这一思想,提出了“廉价政府”的概念。所谓“廉价政府”,实际上就是指一个精简的、成本很低的、不浪费人民血汗的政府。不难看出,从经济层面来看,靠税收供养的政府,天生就应该是个廉价政府。经济舱成为官员出行的一般规则,也就自然而然,并不意外了。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公务车的配置,甚至是政府办公楼的建设与装修等所有环节中。
基于上述视点,官员出行坐什么档次的飞机,什么等级的舱位,与其说是展示了国家财政的经济实力,毋宁说更多是政府的身份意识与执政理念的体现。政府究竟是昂贵还是廉价,官员究竟是把自己当主子还是仆人,从官员出行的舱位,就不难看出。
当然,廉价政府从来都不能靠政府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实现,而必须通过完善的外部监督与约束机制来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舱中走出的骆家辉,其背后的廉价政府理念及相关制度,其实更值得中国政府的官员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