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慈善源自政绩驱动
2011-09-05   作者:李思辉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湖南长沙县一些教师每月工资中有几十元被统一收去捐款,参加民政部门组织的“一天一元捐”活动。当地管理捐款的慈善会表示,2010年政府发文要求企事业单位员工、干部等捐款,目的是帮扶贫困。慈善会会长称,老师的觉悟是最高的,不应在乎这点钱。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孔颖达疏《左传》就说:“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又说:“慈谓爱之深也”。自古以来,国人慈善的出发点都是“爱之深”,而非“觉悟高”。“觉悟”指的是一个人认识社会的“思想水平”。给人的善念强加上“觉悟”的枷锁,给被迫捐款者的质疑强按上“觉悟不高”的烙印,这多少有点上纲上线的意味。
  教师这一职业,天然不缺少慈善基因,在为弱势群体献爱心的队伍里,从来就不缺少教师的身影。地方政府倡导慈善,募集资金开展慈善助学、慈善助医等活动,号召教师参与不是不可以,问题是发端自个体内心的善意表达,必须依照当事者自己的心意,选择捐款的时机、对象甚至捐与不捐。一纸文件落地,不管对方乐不乐意,直接从工资中扣除,如此“强迫捐款”,本质上背离了慈善的自愿原则,使慈善活动变了味。
  慈善活动变了味,教师们当然接受不了。面对质疑,当地民政部门报以“按文件执行”的强硬,当地慈善会负责人认为“老师觉悟是最高的,不应在乎这点钱”,这更属不该。强捐三四百块钱影响一时,观念的错误、思想的偏颇影响深远。
  最近,强迫捐款的事例并不罕见。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系统职工接到通知,要求参加区里的“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通知明确了捐款的具体数额;江苏泰州海陵区教育局要求当地2000多名教师每人捐款4000元政府基金,不捐款便领不到补发的绩效工资……一些地方总是热衷于摊派式的强迫捐款,且一些地方要求捐款的数额动辄几百元,“被慈善”者能没有意见吗?
  个别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搞摊派捐款、强迫慈善,其真实目的无非是凑出个好看的捐款数字,博个“关心群众”的美名。在这种畸形政绩观的驱动下,“崇高的善举”、“向善的人性”都被当成赚取“政绩加分”的工具。对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决不能为贪一时之功、图一时之名,而“以恶举行慈善”,否则政府威信打折、干部形象受损、群众牢骚满腹,彼时悔之晚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博客]变异的慈善超市不应该推广 2011-08-30
· “慈善超市”为何少人问津 2011-08-29
· 民政部将单独监管慈善组织 红十字会不在监管之列 2011-08-27
· [博客]把“阳光”洒进公益慈善事业 2011-08-26
· 把“阳光”洒进公益慈善事业 2011-08-26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