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超市”为何少人问津
2011-08-29   作者:庾向荣(法律工作者)  来源:新京报
 
【字号
  8月27日,北京西城区慈善超市中心店正式营业,鸡蛋、蔬果等都推出特价。但在购物销售过程中,很少有人谈及慈善。收银员称,对顾客消费有多少会捐出做慈善并不知情。(《新京报》8月28日)
  这家慈善超市和普通超市好像没啥区别,特殊之处只在于,它的开办者虽是一家社会组织,但其真正的幕后老板是西城区的民政局。
  “慈善超市”本是个挺不错的创意,但须明确的是,并不是民政部门所开的超市就叫“慈善超市”。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国外主要的慈善平台,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
  对照一下,就可以发现,西城的“慈善超市”难以名实相符。除了因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其主体身份官不官、商不商外,还至少存在着三方面的缺陷:
  首先,缺少慈善的意识氛围。开办者、经营者的操作思路中缺少慈善的成分,只是把它当作一般的超市运作,必然使其脱离了“慈善”的核心,连超市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市民最关注的问题,也就不是偶然的。其实,“慈善超市”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是交流爱心的平台、培育慈善的基地,赚钱并不是它的首要目标。
  其次,缺少完善的运作机制。除了设立了捐赠点外,其他的都与一般超市无异。在如何吸引义工,如何接受捐赠物品等关键环节上都没有特色举措,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更关键的是缺少严格的监管机制。捐赠物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超市的利润如何控制?账目如何公开?这些都是疑问。这就使得其失去监督,容易成为某些部门和个人敛财的工具。当下,打着慈善的幌子,利用政策享受种种优惠和便利,大肆攫取利益的例子还少吗?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博客]把“阳光”洒进公益慈善事业 2011-08-26
· 把“阳光”洒进公益慈善事业 2011-08-26
· 以胡萝卜加大棒促慈善组织信息披露 2011-08-25
· 无强制力的“指引”如何规范慈善披露 2011-08-25
· 限时公开捐赠信息重拾慈善公信力 2011-08-25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