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必“如临大敌”
2011-08-24   作者:赵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赵 晶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吴显亭近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在线访谈时透露,国务院已经批准信贷资产证券化继续扩大试点,人民银行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研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方案。对此,坊间议论颇多,认为此举是又一轮圈钱的开始,甚至担忧酿成资产泡沫,让市场和中小投资者承担更多风险,而对实体经济只能是揠苗助长。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的过程。我国在美债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试点,但美债危机爆发后,这一衍生品交易便被全球诟病,试点一度停滞。
  分析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并非洪水猛兽,继续扩大试点既有利于我国在金融创新领域继续探索,又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路径。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显然是利好。首先,这是调整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一种手段。银行可以调整资产的地区和行业结构,使资产分布更趋合理;可以将贷款出售,减少风险资产,以减轻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其次,可以扩大商业银行融资渠道。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方式,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回收资金,再根据市场情况开拓新的贷款市场。再者,银行可以创新出中间业务收益,不再单纯依赖存贷差。通过为证券化资产继续提供管理和服务等中间业务,银行可以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
  从急需融资的中小企业角度看,这一试点也能降低融资难度和信贷门槛。2008年10月,人民银行曾试点批准浙商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6.96亿元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被视为趟开了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当然,业内对此颇为担忧也在情理之中。美债危机的爆发,究其因,是信贷资产过度证券化,加之缺乏监管,从而导致全球陷入泥淖。经济发达、监管严格的美国尚难以控制住衍生品交易的风险,中国在金融监管措施还不完备的情况下能否控制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成为考验央行的一大课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2011第五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论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20年的去监管化进程,是这次大危机的重要的一个基础;美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过度自由化,缺乏监管,而国内则是金融过度压抑。在监管平衡点上,国内监管应更偏向谨慎和保守。”
  过于稳健的监管固然不容易出问题,但客观理智地看待金融创新,并没有“好”或“不好”的交易手段,只有“好”或“不好”的监管制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中国信贷配给扭曲市场 基准利率无法作准 2011-08-19
· 央行官员:中小企业信贷总量有所加强 增长符合预期 2011-08-18
· 巴曙松:国内信贷政策没有放松 2011-08-18
· 7月四大银行新增信贷2056亿元 2011-08-08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