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通胀需要微观视野
2011-07-26   作者:赵伟(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来源:浙江日报
 
【字号
  物价怎么了?这是近大半年以来持续“升温”的一个热问题,也当是令“清醒的决策者”之“睡眠指数”下降的挠头问题。假如你是个“清醒的决策者”,对于两点应该是很清楚的,至少是不能漠然置之的:一个是,通货膨胀具有偏向富人的财富再分配效应,会把穷人的一部分收入割下来转给富人,加剧目前已经非常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倾向,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因此防通胀必须要像防洪水猛兽那样,决不能掉以轻心;另一个是,通货膨胀对于不同人群的伤害是不同的,因此看通胀不能只看官报数据,更要看民众的实际感受!
  前一个是常识,无须赘述,后一个需要进行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分析判断的依据虽有多个,但有个指标简便易行,这便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痛苦指数”。何为痛苦指数?说明白点就是民众对于通货膨胀、失业等坏的经济指标所感受到的伤害程度。这个指数的最简化形式,就是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加总,中微观视点则不能这样简化处理。首先得按照行业、地区甚至职业把人给分类,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甚至不同职业的人群,所面对的失业率不同,在相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下,他们感受到的“痛苦指数”是不同的。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形来看,高校新毕业群体,失地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率较低,他们的“入门工资”也低,通货膨胀对于这个群体的伤害,显然要大于别的群体。如果要搞“通胀预警”的话,必须给予此类群体的“痛苦指数”以较高的权重。
  我以为要真正理解“中国式通胀”的病因,找到对大众利益和经济效率伤害较小的治理良方,既要有宏观视点,更要有微观视点。
  何为通胀宏观视点?就是从总体上观察通胀形成的机理。此次通胀究竟何以形成?目前各方的解释似乎大同小异:票子发多了。说得明白点,就是注入经济系统的货币太多了。这是货币主义的常识。按照这个经济学流派,任何形式的通货膨胀都可视为货币“超量供应”的产物!超量货币引出通货膨胀,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然而问题在于,引发货币超量供应的始作俑者和主导力量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异议的。目前政策力主者的“行为逻辑”显示,他们认为超量货币是由商业银行发出的。因为其“行为”基于一个死理:只要抽紧货币政策管住银行信贷,就能管住通货膨胀。我以为这是一种误判与误导,与中国现实情形相悖。我以为,超量货币的始作俑者与释放主渠道是政府,银行系统实际上是被动“跟进”的。这方面最典型例子,当首推名目繁多的“重点工程”开销和“三公消费”了!当然这也是个宏观视点。这个视点的“中国情形”还不算太独特,富有“中国情形”的通胀因子与机理,也须到微观层面去观察。
  哪些微观层面?我以为两个层面最值得去留意:一个是支配超量货币开销的经济组织。一般市场经济体,经济微观系统以家庭和私营企业为重头,“超量货币”的供应者虽系货币当局或政府,但货币的最终开销者则多半是私人家庭和私营企业。此类“微观经济组织”具有很强的成本——收益意识,宽松货币政策与政府以减税、补贴形式注入的货币,到了这些微观组织手里,便受到格外地珍惜。中国的情形则不然,政府既是扩张性财政支出的主使者,也是扩张性支出的行使者,扩张性财政支出去的货币首先流入的是各种公营部门,是由各种公营部门花出去的,这些机构往往缺乏成本——收益意识,其结果是普遍的“花公款不心疼”现象。恰是这个机制,助长着物价的非正常腾升。
  另一个是公营部门花钱的价格效应。一般地来看,公营部门花钱的价格效应与私营部门和家庭明显不同,前者的讨价还价意识远小于后者,因此有一种向上推动价格的倾向。略有些中国市场“暗流”常识,外加反贪部门时不时“爆料”的素材者,便不难悟出一种现象:有些机构有些部门,花公款一点儿也不心疼!拿公款去采购,跟对手“砍价”缺乏足够的激励因素,即使没有腐败,也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和足够的讨价激励因素。
  如若有些微观视点,则不难想到,目前高层力主的节制“三公消费”的意向,或许摸到了治理“中国式通胀”的一个门径。
  要真正理解“中国式通胀”的病因,找到对大众利益和经济效率伤害较小的治理良方,既要有宏观视点,更要有微观视点。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通胀已到顶”的盲目乐观要不得 2011-07-25
· 韩志国:通胀“年中见顶”不会实现 2011-07-19
· 宏观调控年中抉择:防通胀仍是首要任务 2011-07-16
· 欧元区6月份通胀率仍维持高位 2011-07-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