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高铁时代快慢辩证法
2011-07-12   作者:范正伟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7月10日下午,因山东省境内雷雨大风,造成京沪高铁山东段接触网故障断电。受此影响,京沪高铁19趟下行列车晚点。
  令人稍微宽慰的是,对开通以来的首次停运事故,北京铁路局及时回应公众担忧,并表示“事故与列车质量无关”。但同时不可回避的是,设计120分钟的紧急照明、通风和通讯用电功能,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如果说自然天气是“不可抗力”,停运尚在情理之中,那么京
  沪高铁开通以来,旅客吸烟致使列车减速、南京站返工重铺地砖等新闻至少提醒我们,欲速则不达,越是在“快时代”,越需要关注“慢功夫”。
  有时候,快有快的好处,慢也有慢的理由。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汽车跑得快,对刹车的要求往往也高。换言之,没有刹车也就没有速度。这个道理对高铁同样适用。尤其作为新生事物,在追求速度的时候,要时刻少一点“拔苗助长”的冲动,而多一些“大器晚成”的耐心,在追求速度之前,就要考虑工程建筑、人员技术、相关设施建设、安全系统的综合考验。
  正如一个故事所讲的,清朝一个文人在傍晚时想要在城门关闭前进城,问当地人能否赶得上。当地人告诉他:“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他听了不以为然,加快速度前进,结果没想到因为走得太快,绑书的绳子断了,书散了一地,等把书收拾好了,城门早已经关闭了。
  应该说,在这方面铁路部门一直采取着慎重态度。英国《金融时报》6月30日载文《中国高铁降速很明智》,称赞中国高铁没有“问鼎”380公里的时速,而是选择300公里平稳地运行。这也正是铁道部发言人屡次强调的,“在高铁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建设规模和速度,但绝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大、速度快”。
  实践证明,由于现实的多元复杂性,要在实践中确保质量第一、安全为先,不仅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的坚守。
  球场上有句名言:“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这里的节奏,显然不仅是一个“快”字。改革开放以来,从“又快又好”速度第一,到“又好又快”讲求效益,折射了中国发展理念的进步。在实践中把握好“快慢辩证法”,这不仅是对能力水平的检验,也是对良知勇气的考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京沪高铁“高”在哪里 2011-07-04
· 高铁沿线站点城市房价逆势遭爆炒 2011-06-29
· 京沪高铁倒逼民航"飞出国门" 2011-06-24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