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4%。其中,城市上涨6.2%,农村上涨7.0%;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 由于有过泄密的教训,原本定于15日发布的CPI、PPI两大重要数据,提前到周末发布。实际上,市场各方对其中最重要的CPI数据已有充分预期:通胀冲高破“6”已无悬念。稍显意外的是,6月CPI6.4%超出市场预期的6.2%,创下三年新高。这既说明通胀形势依然严峻,也说明近期CPI已走上“持续环比高于历史同期”的峰路。 CPI高得热火朝天,猪的日子就不好过。食品价格依然是推动通胀的主要因素,其中猪肉价格上涨的贡献率达到21.4%。具体而言,猪肉价格上涨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37个百分点。表面看,猪又扮演了“领衔”CPI的历史角色,但实际上,在过猛的土地财政之下,无序的土地价格必然带来货币贬值,依附于其间的所有商品都将水涨船高。换言之,正如专家所言,只要土地价格不冷静,中国的通胀就是绝症。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加息、抑或是继续使用数量工具,都需要关注宏观土地政策的正负效应。 于冷暖而微的民生来说,最要紧的是要保证老百姓吃得起肉。事实上,肉价波动很正常,商务部发言人也说:“对于猪肉价格的调控,主要还应当基于市场自身的调控。”换言之,政府是看清了市场对价格的主导作用,不会随便干预价格。但肉价大起大落,除了投机运气,鲜有受益者。美国人做得最出色的经验,就是推出生猪期货——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的生猪期货交易已有30多年历史了,其间令无数养猪的人和吃肉的人回避了市场价格暴涨暴跌的风险。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并借鉴的市场工具。 如从买方来说,民众坚实的购买能力才是消弭肉价飙涨的可靠因素。业界诸多人士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从2008年开始的货币超发才是物价上涨的真正动因。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新增贷款达到25万亿元,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1%,这是自2008年以来最慢的增速,信贷盛宴正在终结。然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未改变负利率的现状:央行7月7日再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虽然房贷利率已经达到近10年最高水平,但与近期CPI走势对比,国内负利率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也就是存钱就亏钱。 在投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看不到过多曙光的情况下,老百姓能“食肉糜”的渠道就只剩下两个:工资增长,福利庇佑。然而工资倍增等说法,除了3月份在各色政府报告中一闪而过,基本上属于更长远的愿景;福利补贴也是胡椒面,僧多粥少,倒是不断有类似“香港向18岁以上永久居民每人发6000港币”等隔壁的利好挠得人心痒痒。 CPI破6何以“食肉糜”?这是一个形而下的饭桌问题。虽比不上财税政策吐沫横飞,却更关乎我们举家过日子的“幸福感”。当下而言,如何为此破题,不能只落下“自求多福”的冷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