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改革顶层设计:全面统筹规划改革
2011-07-04   作者:柏晶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字号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但现实状态同目标对照一下,两者之间差距相当大。如果不把深化改革摆在重要的位置,不下更大的决心和力气,恐怕再过10年,很难实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日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座谈会。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改革形势呼唤顶层设计

  改革顶层设计的提出来自对当前改革形势的判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判断,到2000年,基本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2020年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现在看来,这个判断过于乐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指出,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但现实状态同目标对照一下,两者之间差距相当大。如果不把深化改革摆在重要的位置,不下更大的决心和力气,恐怕再过10年,很难实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说,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模式,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综合国力,历史价值不能质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改革攻坚的难度不断提升,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深化,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等,都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所以要全面规划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十二五”是改革的历史转折期和战略机遇期。第一,“十二五”时期从一次转型进入二次转型,能不能改变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关键取决于能不能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推动第二次改革。第二,“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于由中上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历史起点。如果“十二五”改革战略选择得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重要突破,估计到2020年人均GDP有可能达到或超过11900美元,从而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十二五”改革战略选择得不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没有大的突破,我国也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与会专家一致的看法是,从现在开始,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加强改革的统筹力度,对整个国家的改革进行全面设计统筹规划,把改革真正提升到制度、体制、机制的建设层面,使改革更具有可操作性。

  改革顶层设计的目标重点

  总结历史经验,全面规划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与会学者提出广泛建议。
  把改革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林兆木认为,现在讲深化改革,既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已经失衡的经济关系,化解正在积累和深化的社会矛盾,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仅仅谈解放生产力还是不够的。建议中央在适当时期提出“改革与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样对第一要务的表述更加完整,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符合小平同志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也符合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更是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现实需求。
  把建设现代国家作为改革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现在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国家失去发展目标,社会失去奋斗目标,改革失去追求目标。我们现在提的目标仍然是“小康社会”,说到底还是放在收入上。实际上,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不再光是追求挣钱,还有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应当把“建设现代国家”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改革的追求目标。
  把效率、平等和社会稳定作为改革的基本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我国目前的改革顶层设计需要抓三个方面:第一,抓效率问题。我国效率低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低效率原因是市场化程度低。比如农业领域,土地流转比例还不到10%。第二,抓平等问题。仅靠第二次分配调整收入差距,解决平等问题,困难比较大。第一次分配没做好,第二次分配就没有基础。第三,抓社会稳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既是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
  迟福林对二次改革目标、导向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阐述,概括为“消费主导、民富优先、政府转型”十二个字。第一,把实现消费主导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十二五”能不能初步实现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败所在,也是改革攻坚的重点所在。第二,把民富优先作为改革的基本导向。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国富优先发展的明显特征。例如:偏好做大GDP总量,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偏好投资出口,投资—消费结构失衡;偏好重化工业,产业结构失衡;财富分配偏向企业、政府,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从改革的现实看,民富优先发展也应当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目标和主要追求。第三,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重点。解决投资消费失衡,实行民富优先发展的关键是推进政府转型。

  在重要领域实现突破

  顶层设计的体制机制的突破口在哪里?与会学者提出产权、财税、司法、政治等多个领域。
  重视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教授常修泽认为,随着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需要在产权理论上有新突破:第一,确立环境产权制度。第二,确立资源产权制度,包括农民土地的流转权问题,国有林权改革,矿产资源改革,水资源的产权制度,海洋资源产权制度。第三,确立人力产权制度,要建立“金三角”的社会结构,理顺政府、劳工和资方的产权关系。
  重视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宋晓梧指出,应该加大力量研究如何改革已经形成的地方政府竞争体制。“十二五”中央确定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7%的GDP增长预期指标,但各省市区的“十二五”指标加权是10.5%,比中央高出50%,这还是省一级,把市县的GDP指标统计一下,一定大大高于省市区的,结果还是速度压倒转型。
  重视财税体制改革。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认为,现在很多改革乱象都与分税制相联系。地方政府手上没权,所以不得不寻找其他政策资源,比如土地、矿产资源方面,把所谓的国有资源转为地方所用,不仅出现土地财政,还有资源财政,以及地方政府“跑部钱进”。预算是税收的“孪生姐妹”,我们没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预算法修改将是下一步改革的焦点问题,从预算角度让国有企业更多上缴利润,实现财政预算的民主化,中央地方在财政上如何分权,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破题。魏加宁提出,为什么说地方财政越来越困难呢?中央政府管人又管钱,钱肯定发下不去。财政部管着地方财政,又管中央财政。应该成立地方事务部,专门分管地方财政,这样才可以有效避免中央和地方博弈。应该成立类似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财政政策委员会,让财政政策制定科学化。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通过发债建定一种利益机制,使地方政府规范地方财政,规范地方制度,成为一种利益导向。
  重视对外开放的制度安排。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指出,从目前外经贸来看,基本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很多重要的制度改革来不及总结、来不及提炼,都变成了各地扩张的手段。如何处理好“领孩子”和“养孩子”的问题?领孩子就是招商引资,“养孩子”就是自己发展。现在有一些大省在“养孩子”上是欠妥的。目前强调科学发展,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上到下都热衷于“领孩子”,而不愿意自己养。此外,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从对外经济上讲,我们基本是贬值的资产和升值的负债,加工贸易的巨额顺差和一般贸易的逆差再平衡的困境,无论是2007年的调整出口,还是今年的调整进口都很难解决这个困境。因此,顶层设计的重点还是要考虑如何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在战略上能够跟国际接轨。
  重视司法体制改革。李曙光指出,司法体制不触动,纯粹搞立法改革的路子是走不下去的。这20年我们立了不少法,我们很多基本的法律都有了,但是这些法律的操作性不强,有操作性的执行性不强,有执行性的也是选择性执法。选择性司法现象不是立法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选择性执法?跟我们的司法体制相关,法院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庸和工具,出于维稳的需要、地方政绩的需要,政府让法院全力配合,这样怎么能够保证社会公平?李曙光建议,把一部分审判权收归中央,建立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的法院体系。现在地方法院在受理破产案件的过程中,往往照顾地方利益。建立国家层级的法院,审判权要部分回收,但一般的案件应该由地方法院受理。
  重视政治体制改革路径设计。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指出,一个不受社会监督的公共权力不但主导做“蛋糕”,而且主导“切蛋糕”,政府自身在“蛋糕”中间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握有权力的人在“分蛋糕”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必然的结果是导致越来越尖锐的社会冲突,而且政府自身的腐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改革顶层设计,需要考虑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能够真正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相结合,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政府如何在社会的监督下发挥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1-07-01
· 把握改革战略机遇期加强改革顶层设计 2011-06-20
· 中国:进行顶层设计不可简单复制 2011-04-28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