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不税,由不得你
2011-06-24   作者:赵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赵 晶

  一个奢侈品税,成了商务部和财政部争辩的焦点。
  6月15日,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将进一步下调进口关税,包括部分中高档商品的关税。据姚坚称,“各个部门对这一点也是有共识的”。
  6月21日,财政部相关部门官员则对记者表示,没有听说要调整此类商品的进口关税。
  在这次针锋相对之前,关于从香港购买的IPAD的关税问题,已令商务部和财政部产生龃龉。去年8月,海关总署为打击利用进出境旅客行李从事奢侈品走私而签发的“54号令”。该公告规定,进境居民旅客携带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个人自用物品进境,海关将对其部分或全额征税。随后,商务部以发出咨询函的方式向海关总署表示了质疑。
  银根紧缩带来的投资乏力,国际经济局势不明朗带来的出口增长不稳定,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眼见着就剩一驾多年来越跑越慢的“消费”,但“消费”的积极性还没调动起来。无论是不是降低关税,醉翁之意还是在拉动内需上。
  只不过商务部理解的拉动内需是通过降低关税,吸引国内喜爱境外购物的消费者选择就近在国内购物。毕竟,国人每年要在国外花掉2000亿元人民币购买奢侈品,这么大的市场消费额应当吸引回国内。
  财政部理解的则是,如果加大关税征收力度,可以有效抑制消费者境外购物的数额,从而使得这笔钱留在国内,与此同时还能带来税收增长,岂不是两全之策。
  站在各自代表的部门角度,两部门拉动内需的动机都是充分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在讨论哪个方法更适用于现况之前,还是得先看清楚一个事实:境外购买的到底是不是仅限于奢侈品和数码产品。
  近年来,随着通货膨胀,不少人拿着内地日常用品的价格去香港比对,发现即使是物价高企的香港,很多日用品都比内地要便宜。加上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被曝光,国人海外购洋奶粉和保养品等日常用品的数量,已经使得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出了“限购令”。
  也就是说,境外代购风行,和国内消费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消费者关注的不光是价格,还有安全。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物价如此高昂,除了通货膨胀外,还有一个隐含的间接税是很多消费者很少能了解的。有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税负主要是由间接税构成。2010年中国人均纳税5463元,在这5463元里,各个项目下的个税只占361元,而5102元的税是通过间接税征上来的,也就是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土地税和资源税等。
  这些税说简单一点,就是大到买车买房,小到买烟买酒,消费者都承担着由企业转嫁出来的间接税,与之相比,个税就算起征点调到8000元,消费者的税负也不会减轻到哪里去。
  与个人所得税相似,关税不过是众多税种中比较明显的,单独列出的,具有可比性的,因此被拿来讨论和说事儿的几率比较高。实际上,税不税的,根本不是消费者能做主的,每天睁开眼,无论是否为中低收入人群,我们每个人都是光荣的纳税人。
  这样的税负之下要拉动内需,在工资涨幅、银行利息都赶不上CPI涨幅的情况下,显得颇为水月镜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第一奢侈品大国”桂冠很沉重 2011-06-24
· 结构性减税从奢侈品开始? 2011-06-21
· 奢侈品减税 日常用品更应减税 2011-06-1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谢国忠:软着陆可能成为陷阱·[思想]张立伟: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