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没有“消费者主权”
2011-06-21   作者:张立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字号
  有专家近日批评,根据中国最新制定的乳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这个明显倒退的标准被认为全球最差。
  相关部门在去年公布新标准时辩称,这是为国情所逼,照顾散户奶农利益。因为中国70%的奶源来自散户,为挤出更多利润,饲料成本过低导致鲜奶蛋白质含量较少,而且因为重视牛奶产量,奶牛品种也较差。此外,降低标准也被卫生部认为有利于生乳质量安全的监管,因为此前由于很多生乳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出现了骇人的三聚氰胺添加事件,这种将违法添加归罪于标准过高的说法令人震惊。
  作为标准的两个起草者,伊利与蒙牛的奶源主要来自奶农,新标准显然符合他们的利益。一般而言,国际上普遍实行缓慢加热杀菌的“巴氏奶”属于营养较高的鲜奶,但销售半径较小,需要严格冷藏且保质期短;而经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可较长期常温保存,有利于将销售半径扩大至全国,但营养价值低。内蒙乳业正是靠着常温奶迅速崛起为全国性的巨头。此前,中国地方性的乳企为了区别常温奶而将巴氏消毒奶在营销上称为“鲜奶”,但伊利与蒙牛推动了政府颁布“禁鲜令”,两家企业几乎主导了中国乳业政策与标准的制定。
  中国乳业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获得惊人增长,这得益于政府放松了监管,企业通过降低质量获得产量上的膨胀。当这些企业长大后主导了整个行业,提高标准与收紧监管却更加困难,因为他们继续以“国情”绑架了标准与监管。在西方商业文化里,消费者利益要放在首位并接受政府与消费者的监督,这意味着即使企业制定标准也必须符合消费者利益;但在中国乳业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利益主导一切,甚至控制标准,让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这种管理上的混乱根植于一种叫“特殊国情”的东西,它的含义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中国必须将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为了这个任务可以降低监管执行的力度,比如环保、食品安全等,从而得出的事实是经济增长与就业比人的生命健康更重要。
  中国乳业创造的奇迹并不光彩,甚至被逼无奈的父母为了孩子健康争相购买外国奶粉。那些企业将巨额的资金投向广告与营销,也不愿意用来改进奶牛饲养落后的现状。这使中国奶业陷入一种奇怪局面,消费者不满加剧刺激了企业疯狂的营销,但引起人们不满的乳品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在“全球最差标准”允许下,正在合法地倒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奶业标准”需要多方利益博弈 2011-06-21
· 中国奶业标准被指全球最差 2011-06-17
· 两笔广告款曝光 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被指利益输送 2010-09-2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