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失职成本
2011-06-17   作者:木木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食品安全尤其是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依然牵动着众人的神经,那些被冠名的农产品,如“避孕药黄瓜”、“膨大增甜西瓜”、“催熟毒香蕉”等等更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对此,专家们纷纷站出来解释,称这些事件中子虚乌有、以讹传讹占了很大部分。也有官员认为,个别媒体和记者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其实无论是专家还是官员,都应该明白,公众和媒体对食品添加剂高度敏感不无原因。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不断曝出的非法添加事件,让公众在被迫上化学课的同时,心中也留下了深深的阴霾。诚然,正规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不是一个概念,而且对标准化量产的现代农业、食品业来说,化肥、农药、添加剂几乎不可避免。一旦某种农产品或食品被“误伤”,都会给相关农户、商户带来惨重损失。因此,作为非专业人士,无论是记者还是普通民众,在对待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当然也包括涉及添加剂的事件时,应该特别注意谨慎、客观,不能轻信谣言传播谣言,稀里糊涂一竿子把一船人都打翻。
  但问题是,眼下大家最希望看到、听到的不是有关部门和专家为添加剂辩护,如少量摄入某某添加剂无害云云,而是非法添加、过量添加是怎么逃过监管的,责任由谁来承担。管理食品安全的诸多部门,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等虽都有必要帮公众和记者学习甚至是恶补食品安全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作为管理者,先要用实际行动坚决捍卫“管理不能坐等”、“先检验再盖戳”、“谁盖戳谁负责”的基本常识。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我们看到,一些作奸犯科者被绳之以法,一些企业也进了“黑名单”。但正如公安部相关负责人几天前在某食品安全论坛上感慨的那样,侦办食品安全案件过程中存在惩处力度不够的困境,一些严重犯罪者被判轻刑、缓刑,总体看来违法成本还是太低。更遗憾的是,在相关事件处理过程中,一些监管不力的官员或进入调查组去查别人,或道歉了事,或受些行政处罚,似乎还没有多少人被惩罚到了痛处。从这个角度看,假如说食品安全案件屡发的症结之一是利益驱动太大、违法成本太低的话,那么另一个症结,是否正是监管难度太大,而失职成本太低呢?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食品安全委员会未必能管住食品安全 2011-06-15
· 食品安全监管要防止机制“失敏” 2011-06-02
· 校外小食品 安全谁来管? 2011-05-2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