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环境距“事实紧缩”还很远
2011-06-14   作者:倪金节 (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倪金节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就宣布货币政策进入紧缩周期。但时至今日,货币投放量依然处于高位,货币超发格局未实际扭转。
  昨天(6月13日)发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贷款仍旧维持了5516亿的海量(详见B44版)。虽较此前动辄1万亿的规模已回落不少,部分分析师、开发商甚至认为这一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但若和金融危机之前1500亿到3000亿的月度信贷数据相比,这一规模依然偏大,货币环境距离“事实上”的紧缩甚远。
  如此一来,前5个月的信贷增量已高达3.63万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超过4万亿成为定局,年初预期的全年7.5万亿目标有可能再度被打破。那么,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我国新增信贷就将达到惊人的25万亿以上,这是金融危机前至少8年时间方能实现的规模。
  而新增贷款又是形成基础货币M2的重要来源。最新的M2数据已达76万亿。虽然增速已连续第三个月控制在16%内,但这一增速依然不低。危机之后中国的基础货币已翻了一倍以上,如果未来五年基础货币不能回归到低速增长,纵使按照16%的目标值计算,到“十二五”末期中国的货币投放量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未来应让这一速度逐步回到10%附近。
  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是造成今日通胀和资产泡沫的总根源。实际上,2006年中国就已进入通胀时代,只不过随着能源价格低迷和对实体经济复苏的担忧,2009年出现了短暂的通缩。而之后的货币投放增加一倍,随着货币主要走向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好日子也就到了头,恶性通胀和超级泡沫不断威胁着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是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酿下的苦酒。
  由此,要想从根子上完全解决通胀和泡沫问题,就必须实行真正的紧缩货币政策,将基础货币增速逐步控制在10%以内,同时容忍GDP增速的放缓,彻底摈弃货币吗啡式的经济刺激发展路径,将更多的政策力量放在引导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上。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除了纠正过往货币政策失当,让货币环境回归正常化,同时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瓶颈,亦是货币刺激必须淡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过去十年的两位数GDP增速,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问题恶化,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将是很自然的结果。
  由此,实体经济的真实货币需求就会下降,如果货币宽松环境不结束,那么过量的流动性就只能游离于资产市场,继而不断推高通胀。近两年各种产品价格迭创新高,已从一定程度反映出货币严重超发,远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加上这些货币未能实现优化配置,大量流向了公共部门,民营企业融资艰难,让货币错配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这两年,通胀之战一直未见阶段性胜利,虽然央行不断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发改委常约谈商家不要涨价,但是效果一直不好。眼下,随着经济放缓迹象出现,中国经济重回保增长的舆论已增多。货币政策如果在下半年上演一次“旱涝急转”,那虚假繁荣就会很快出现,但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更离谱的物价攀升和房价泡沫,这种虚假繁荣所能维持的时间只会越来越短。
  所以,中国货币政策的核心,已不再是启动“印钞机”继续扩张基础货币的规模,更不是认真贯彻货币刺激经济的固有模式,最根本的应该是将现有的货币流动性,合理地分配到真正需要资金的经济主体当中。假如忽视民营企业资金紧张、却让国企和地方政府挥霍,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经济效率低下,酝酿实业危机。
  现在看来,76万亿的“钱”已放出,通胀已不可避免,为了不至于让通胀老虎完全脱缰,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要把利息和通胀调到较为平衡的地步,让老百姓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放心,才有稳定的基础。
  好在现在经济形势还未明显恶化,正是大改革的良机。GDP过去30年之所以能够快速跃升,其重要法宝是不断地改革。之前国企打破铁饭碗,加入WTO,银行业改革等都是经济繁荣的制度保证,现在相关的制度红利已快耗尽,要想前进恐怕需要继续制度破局。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欧元:一个货币与政治的故事 2011-06-13
· 外储多元化利好商品货币 新西兰元最被看好 2011-06-09
· 央行表示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2011-06-0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鲁政委:资本项下全开放时机未到·[思想]厉以宁:怎样看待用工成本上升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